来打酱油的恶蛟。
这就是默契!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韩遂与董卓都不会轻易激怒对方。毕竟今日的敌人极有可能就是明日的盟友,就拿董卓来说,只要韩遂不拿他的陇西下手,韩遂发展得越强大,对于董卓的陇西而言其实愈发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
至于韩遂多半是也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就睁只眼闭只眼放走了董卓,毕竟董卓跟他可谈不上真正的敌人,在日后很长一段日子内,他们还是邻居,闹得太僵不利于双方各自的发展。
于是乎,董卓屁事没有,周慎却成了韩遂杀鸡儆猴的对象,用以震慑大汉朝廷继续派兵来围剿他。
这下董卓可算是扬眉吐气了。在连番两次战败的情况下,就算何进大将军也保不住荡寇将军周慎。退一步说,就算能保住,难道何进还会器重周慎不成?要知道在这次进兵追击的事件中。损兵折将狼狈而回的周慎,已成为不伤一兵一卒便从韩遂十万大军中脱身的董卓的最佳陪衬。
不过关于这件事,张煌也有些疑惑,那就是李儒为什么会支持董卓的做法。
后来再次见到李儒的时候,李儒对张煌做出了解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除非朝廷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一个城一个城地跟韩遂打,否则单靠偷袭是断然不可能取胜的,毕竟金城、武威是韩遂的地盘,在那里跟韩遂作战难度不亚于韩遂先前攻美阳。
可问题是,如今的朝廷因为“黄祸”的关系元气大伤,根本没有余力与韩遂展开如此大规模的交锋。
因此当时李儒断定,朝廷大军反攻韩遂、边章叛乱军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一旦确认武威、金城两郡难以攻克,朝廷势必会见好就收。反正西凉乱也不是乱一两天了,不差那么一会,没瞧见司徒崔烈都有意向说服天子放弃凉州了么?
说白了一句话,只要韩遂等叛逆好好呆在西凉别生事,朝廷是不可能耗费巨力去跟韩遂拼的。
也就是说,就算董卓与周慎前期取得了什么优势,也于事无补,因为朝廷没有财力人力再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既然如此,李儒索性也就不想着如何在战役中让董卓大放光彩了,他采取了另外一种凸显董卓的方式:既然无法抬高董卓。那就把周慎拉下来,同样可判高下!
而这,恰恰就是张煌佩服李儒,由衷感慨李儒不愧是毒士的真正原因。
就好像有个笑话里说的。当两个人被一只熊追的时候,其实没必要跑得多快,只要跑得比同伴快就足够了。
打不赢敌人,就坑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