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一亮,这个提议棒极了,手握《时尚》杂志这等宣传利器,又有大师级的设计师做后盾,完全可以复制出汉唐服装士绅、仕女两大品牌的成功,到时候,化妆、美容、护肤、鞋袜、饰品等稍为跟时尚生活相关联的产业,都可以轻易涉及。
其实,在原本的时空上,《ELLE》杂志就会在不久的未来跨过时装杂志这个范畴,来个华丽丽的一跃,成为国际姓的时尚品牌。这个品牌,不再只是时装、美容和生活的女姓周刊,还是时尚服饰品牌的代名词,以它命名的时尚产品,几乎占据了时尚界的半壁江山。
“我是个俗人,别人看电影是找乐趣、寻开心,而我只会把电影当商业来看,分析,再分析,化成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
张绍平疑惑地看了袁天帆一眼,不知他怎么突然扯到了电影产业来。
“张先生,我做股票分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公司的产业链越完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分析就越好,而经营收益就越稳定。
我就以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为例,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演职员工片酬的不断增长,电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率是逐年下降的。比如1千万美元票房的电影,10年前,制片方可以赚到150万左右,现在可能就只有100万的纯利。在周边产品的发售方面,所得到的盈利却正好相反,比以前翻了几倍,甚至有的达到十几倍。比如10年前,电影票房收入几乎占了电影公司收益的9成以上,而剩下的1成归于周边产品的发售。到了去年底,周边产品的开发收入已经快接近制片方票房收入的4成多。
这么一算,电影的制片方在总收入方面,实际上比以前赚到的更多。而更有趣的是,对于电影公司而言,谁家开发的周边产品越多,所获得的盈利也就越高,而不是谁的电影票房越高就赚得越多。如游戏开发、玩具制作、录像带灌制、漫画出版及二轮放映等,都成了电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请继续说。”被袁天帆绕了一圈子,张绍平满脑子疑问。
“随着周边产品发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愈来愈重,我可以大胆预测,在未来不久,凡是没有开发周边产品能力的电影公司,必然会被并购、整合或淘汰掉。而盯上电影公司的,不是实业上的财团巨鳄,就是传媒方面的巨头!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风险高不说,一部电影的制作、宣传、上映到资金回笼,这过程也太漫长了,投入与回报完全不成比率。这也就是为什么邹闻怀搞了10多年电影,还不到10亿港元的身家,而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