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币,便宜的甚至10块钱上下,已经完全垄断大陆的中低档市场。打官司、告这些制衣厂侵权之类的,张绍平想都不敢想,因为大陆人现在根本没这个意识,告也告不了。惟一让张绍平有点安慰的是,摆在服装市场里头的《时尚》杂志不是盗版的。
接下来,张绍平到过第一百货商场、华联商厦,经过江宁大楼,去过三角地菜场。在北.京东路外滩42路、48路公交车终点站看到长长的侯车队伍,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衣、棉帽、棉裤、棉鞋、棉手套。大冷天的,人们瑟瑟发抖,人人都自觉地排着队。张绍平不免感叹,谁说中.国人就没素质的,只不过因为环境的改变,许多人的心也随着改变罢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户外多了许多“街头厨房”,阿妈阿婆、大姑娘小媳妇的全在寒风凛冽中,在街边整起吃的来。
看到张绍平探询的目光,随行的干部解释说:“上.海很多家庭住房很小,二十几平方米的房,住了六七口人,太挤了,只能在大街边架个炉子整饭菜。”
沪市有两大在全国都少见的“特色”,一是街头厨房,二是书刊借阅摊。书刊借阅摊,就是报亭的雏形,一般是在街边的两棵树间,用绳索拉几条线,然后把书刊报纸之类的摊开挂在线上。相当于移动型的图书馆,借阅是要给钱的,一两分钱看一次。这种书刊借阅摊在南.京也比较盛行,因为天气的关系,张绍平在沪市兜了一下午,都没看到这一盛况。
说起沪市,随行的干部感到很骄傲自豪,总结起来,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沪市从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支援着祖国的建设:大概有111.3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海制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沪市的财政收入曾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8%。后世,有个很有市场的逻辑,上.海人住棚户区的人太多,是因为改革开放前,他们付出得太多了。
不过,此时对张绍平而言,沪市的人才越多,反而是个好事,这说明能请到人才的几率也大。
晚饭后,张绍平带着两斤梨子,敲响了连环画名家李天伈老先生的家门。
开门的是一位二十好几的青年,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礼貌地问:“这位同志,请问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哎呀,你一定是李惟定李画家了,张某久仰大名,现在得见尊颜,实在三生有幸啊!”张绍平脸上堆满笑容,要多亲切就有多亲切。
这些文绉绉的称呼,如“某某兄”、“仁兄”、“张某”、“张某人”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