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肉。
所有的咸肉里,李肇基挑选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主要是腌牛肉和猪肉,作为旅顺、金州等要塞的储备物资,甚至给佐渡岛上送去了一部分,其余的,全部就地发售。
而鱼干就不同了,台湾岛左近就是渔场,在去年开始储备物资的时候,因为淡水一带牲畜不多,牛不能宰杀,猪的数量有限,鹿的来源不稳定,李肇基只能大规模采购鱼干,这催生了淡水一带的捕鱼业,尤其是拖板渔网的发明,让鱼获量提升了很多。
各类加工后的鱼肉从一开始就是商社与岛内诸多部落交易的主要货物。
随着北征开始,商社集中全部船只,并且雇佣民间商船北上,而在觉华岛期间,随船而来的淡水和广东商人发现,因为战乱,本地的粮食价格高企,但他们又没有路子插手江南的粮食贸易。
把手里的货物一划拉,发现能够与江南粮食进行竞争的,就是淡水产的鱼干。
说是淡水产的,其实和淡水关系不大,称之为琉球鱼干更为合适。
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保鲜能力有限,在海上捕捉的活鱼必须尽快处理,否则就会腐坏。因此,只有靠近人口密集区的地方,才会形成了有规模的捕鱼业。
但显然,商社的人口是有限的,好在,处理各类海产,可以用腌制的办法。
因此盛产鱼干的地方必然是盐场与渔场在一块。
而在商社控制下,只有琉球满足这一点。
在东方商社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署《香港条约》的时候,李肇基试图通过利益交换的办法,占领后世鼎鼎有名的布袋盐场。以解决商社治下人口所用食盐,走私自大明的问题。
但荷兰东印,度公司坚定拒绝,双方最终约定以大肚王国为双方缓冲区,而布袋盐场位于大肚王国以南的区域。
这虽然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一个幸运,若荷兰方面同意,商社把盐业基地定在布袋,那就没有现在的鱼干贸易盛况了。
原因很简单,布袋盐场主要产盐在每年的三月到五月,而商社即便得到同意,占据布袋,然后清理土蛮,建设盐场,也断然无法在今年大规模产盐。
一直到商社攻略琉球,发现琉球岛上原本就有盐业基础,而且是商社势力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地方,有充足的人力来进行晒盐。
因此,李肇基立刻派人规划了盐田,并且以琉球朝廷的名义招募了大量的盐工。在琉球的雨季,商社完成了琉球盐场的准备工作,等盐田开垦完毕,盐工到位,恰好就赶上了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