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百二十八章 顶级大佬的首次会晤(3 / 5)

修正,更加找不出问题所在。这就是我让你来的原因。”

“让我来?”莱纳德说,“如果你是要听我的论断,我只能说,一派胡言!竟然用微粒说来解释光,他的做法和重新提出地心说有什么两样?开历史倒车吗?”

“你暂且不要那么激动,”普朗克说,“本来我也没有当回事,不过在李谕的推荐下,并且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物理直觉好得可怕,又如此才思敏捷,是个不得多得的天才。”

“天才?”莱纳德反问道,“我还不知道是谁写的论文,英国人吗?那帮家伙就喜欢抓着微粒说不放,好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牛顿翻案。”

莱纳德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道理的。

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微粒说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英国人提出。

近三百年前,同时代的牛顿和惠更斯分别是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代表人物。

不过自从牛顿之后,微粒说渐渐式微,波动说最终大获全胜。

但这并没有结束,微粒说在英国科学界仍旧很有地位。

比如布朗运动是英国人布朗提出;

化学中最早提出原子论的道尔顿,也是英国人;

还有电子(汤姆逊)、质子(卢瑟福)、中子(查德威克),都是英国人发现;

乃至后来反物质正电子(狄拉克)、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这些理论都是英国人先提出来。

反观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则普遍相信以太学说。

洛伦兹已经很接近相对论,但他宁愿花时间去论证以太会膨胀收缩,也不肯放弃以太观。

至于菲涅尔、亥姆霍茨、赫兹、莱纳德等等,统统相信以太!

也就玻尔兹曼是个“异类”,但欧洲大陆有几个人相信他的原子论?历史上玻尔兹曼甚至被逼得自杀收场。

所以爱因斯坦和普朗克这两个德国人提出量子理论,对欧洲大陆来说,可以说非常的离经叛道,面对的压力很大。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普朗克选择了慎之又慎。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量子只是一个纯粹的假设,而我并没有考虑太多。”

这是普朗克本人的名言。

他也的确只把量子当做了数学上的假设,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毕竟提出量子理论时,普朗克已经四十多岁,本人性格又不喜争强好胜,所以选择了隐藏锋芒。

但爱因斯坦和他不一样。

爱因斯坦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