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十八章 大清邮局(2 / 3)

车上每个月就能挣1两银子,真是躺着收钱。

李谕想起了老舍的《骆驼祥子》,祥子就是个车夫,他最大的梦想是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他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得拉车,但混乱的时代只给了他一个最悲催的结局。

李谕不自觉叹了口气,晚清真是更惨的时代啊。

差不多半小时左右,两辆车先后到了大清邮局的门口,李谕已经被颠得隔夜饭都快吐出来了,还是强撑着装作没事下了车。

丁韪良从兜里掏出了一小串钱:“这是100文,60文钱是路费,剩下的留着当小费。”

两个车夫千恩万谢,他们很喜欢拉洋人,因为他们经常给小费。30文钱本来也算是个大活,加上小费,两人一下子就跑出了一天的份子钱,之后再跑就都是净赚了。

丁韪良根本不缺钱,而且他在美国生活时给小费就很平常,所以并不当回事,两个车夫还没唱完谢词时,就喊着李谕进了邮局。

此处可以说是大清邮局总部,里面蛮宽敞,长长的柜台上四五个伙计正在整理信件。他们身后有几个很大的橱子,上面有许许多多小点的橱子,门上贴着诸如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名的标签。

邮局里的一个邮差认识丁韪良,走过来招呼道:“丁总教习,又来寄信吗?”

丁韪良把那一摞稿纸放在了柜台上:“是的,崔先生,我要寄一封挂号信到上海。”

李谕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挂号信”这个词了,毕竟他所在的时代快递业太发达了。

如果哪天真的收到挂号信肯定会挺害怕,因为基本没什么好事:现在还用挂号信的,不是法院传票就是律师函警告,或者是从监狱高墙里寄出。

崔邮差熟练地把稿纸称了称重,然后说:“丁总教习您看,一两二钱重,需要贴张10分的邮票。”

丁韪良直接拿出来了10个银元放在桌上。

崔邮差立刻说:“丁总教习,10分的邮票就够了。”

丁韪良说:“我当然知道,但这封信到了上海,还需要再转由大英书信局寄往伦敦。”

现在的大清邮局还没有加入万国邮联,只做国内业务。如果往国外寄信,就需要这些国外的邮局,也就是“客邮”转寄。

英国早在1861年就在上海的苏州河边修了邮政大楼,即英国邮政局,或称大英书信局。信件既然是寄往伦敦,由他们寄肯定会少一些中转。

10个银元的资费很高,折合7两银子。作为对比,现如今从上海往英国寄信差不多五六块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