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消耗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高。
估计大量的源点,都还是消耗在了把金属氢变成电池的那一步上。
于是,他重新选择了解析目标,去掉了“电池”两个字。
果然,这一次系统弹出的解析消耗,只有“区区”340个点
还是很多,但相对于1192这个数字来说,又算是小了不少了。
不过,陈念仍然不打算把源点投入到这个所谓的制造工艺上——哪怕自己的源点充足,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挥霍。
原因很简单,这里所提到的“金属氢”,显然只是实验室状态下制造的金属氢。
它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在十年之后,也已经先后得到了实现。
真正困难的,是怎么把金属氢带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量产。
至于怎么去实现量产.
那问题就多了。
超高压环境的制造,高强度材料、比如人造钻石的制造、用来容纳准一维氢的碳纳米管.
只有这些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金属氢的量产才有可能实现。
——
或者换一个思路,物理方法不行,就用化学方法来尝试。
但很显然,在陈念穿越回来的那个年代,化学方法根本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探索,所以他也没有任何头绪。
思索再三,陈念还是决定要把手里的源点花出去。
而他要实现的第一个技术,就是碳纳米管!
这玩意儿可不仅仅具有结构强度高这一个优点。
事实上,它还是现阶段锂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化方向。
碳纳米管是自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同时由于其脱嵌锂时深度小、行程短,作为负极材料在大倍率充放电时极化作用较小,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另外,碳纳米管还可以与其他负极材料复合,利用其独特的中空结构、高导电性及大比表面积等优点作为载体改善其他负极材料的电性能。
也就是说,如果陈念给出成熟的碳纳米管制造方法,则他不仅仅可以为未来金属氢电池的发展打下基础,甚至还能在现在,就大步推进锂电池技术的发展。
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陈念没有再犹豫。
他查看了系统中碳纳米管解析的源点消耗-——只需要12点。
完全可以称得上物美价廉了。
“开始解析!”
他在心里默默念到。
短暂的寂静之后,温和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