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百一十七章 扎根(3 / 7)

星火2003 九月酱 234 字 2023-06-14

人员的生存。”

“那怎么做?提高基础工资吗?”

李想的表情有些无奈。

事实上,如果想要像陈念说的那样保证基层人员生存,从基础工资下手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向他们发放特殊补贴、特殊奖金,这会严重破坏整个体系的公平性。

但问题是,提高基础工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策略。

别说其他行业的连带影响,光是科研领域内部,要提高一千块钱的月薪,整体代价是多少?

现阶段,华夏官方、包括央企和各事业单位在内的科研人员数量大约在110万人左右,要给每个人多发一千块,全年就是150亿以上的支出。

而考虑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潜在成本,提一次工资,成本接近200亿。

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型项目的全周期研发投入了。

项目的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人员优待的成果呢?

这确实是让人无奈的事实。

“不用动基础工资,指向性太差。”

“我们是能烧的起这个钱的,但也没必要这么烧。”

“我的想法是,设立一个专项津贴。”

“这笔津贴,专门用于在冷门领域深耕多年的科研工作者。”

“我们不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实质性的成果回报,但要求百分之百的投入。”

“换句话说,我们来为他们提供试错成本。”

对面的李想沉吟片刻,敏锐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评估体系是个大麻烦,如果没有硬性指标,这笔津贴会迅速沦为权力寻租的最佳温床。”

“到最后,还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研究人员会拿到津贴,坐冷板凳的人该穷还是穷。”

“所以,我们不采用‘申请-评估’的方式来决定给谁发津贴,我们用大数据。”

“大数据?”

李想对这个概念并不算太了解,于是陈念便继续解释道:

“我们收集所有科研人员的信息,提取收入水平,论文数量,实验次数,支出构成,甚至还可以包括资料查阅次数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最符合要求的人员。”

“一个简单的例子,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花在酒桌社交上的时间,肯定是没有花在实验室里的时间那么多的。”

听到这里,李想明白了陈念的意图。

“懂了,伱是想通过不会撒谎的数据,来确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