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的提升作用也微乎其微,而且那样的经典几年能出一部?所以想要立竿见影的提升一国电影水平说白了也很容易,先行展商业片让电影公司赚到钱就足够了。观众的欣赏水平提升之后,会不断督促电影公司提高拍摄水平、聘请更多的优秀艺人,否则他们就不会买账导致一个电影公司的没落。
全力展商业电影,一般只要能够坚持五到十年左右,基本都能看到成果。
历史上的韩国、台湾电影及大6电影,都是趁香港没落之后,聘请、挖角从香港带走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也将港片的优秀商业电影拍摄模式跟经验传播了出去。
只不过韩国人学得最多,台湾人却因为立场及骨子里的文艺情节只学了少半。
至于大6学到了几分真不好说,一来广电卡得太严,港片的很多优秀理念得不到贯彻,二来以第五、第六代为中心的未来大6导演圈普遍都是信仰文艺至上的学院派,先天上就对商业气氛浓郁的电影接受度不高,又如何指望他们能拍出什么成功的商业电影来。
结果后世大6电影空有市场、基础跟人才,但真正崛起冒头的出现,还是十几年之后以宁浩、徐峥等为的草根派出现时。
韩国电影界提出合作,得到了寰亚的积极回应。
有了林孝智的吩咐之后,寰亚驻韩国分公司虽然并没有立刻便答应几家韩国电影公司提出的合拍电影提议,却主动对其名下的导演及艺人出邀请,邀请其前往香港拍摄参与电影的拍摄。
他自然没安好心,因为韩国电影一旦崛起,依托本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势必将在十几年后在亚洲范围内与港片短兵相见,这绝不是林孝智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别看他表面上答应合作,实际上却学习原历史上的好莱坞一样,表面与韩国电影界合作,实际上却对其渴望成名的优秀韩国艺人、导演、编剧进行断根式挖角。
这几年随着港片的展,香港这座‘东方好莱坞’赫然已经有了亚洲商业电影制作基地的轮廓。
如今香港的电影拍摄在效仿美国进行多元化,不少很多投资接近四五千万的电影中都开始增加外国演员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展开的影响力、远比欧洲本土更活跃的商业电影制作能力以及比好莱坞更低的门槛,都让众多在渴望成名又无望进入好莱坞的欧美演员尤其是来自东欧跟东南欧的不少演员,最近两年来出现了数波东渡香港的风潮。
保守估计现在香港至少有接近七百多名来自欧美的电影工作者在香港混饭吃,除了少部分的摄影、音效等幕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