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拥护率也在一九八四年空前高涨,大选前的支持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显然,顾祝同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jīng力就能赢得这场大选。
正是如此,一些在野党人士就认为,顾祝同是拣了郭明善创造的政治果实,以投机的方式赢得了大选。
当然,这些并不是关键。
从根本上讲,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当选总统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在战后极为少见的良好内部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十年的积累与消化,中国平稳渡过了战略收缩期,并且具备了进行战略扩张的基础。
也正是如此,顾祝同当选总统,可以看成是中国由战略收缩转为战略扩张的信号。
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
只是,在不同人的眼里,顾祝同参与大选,以及铁定会赢得大选,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意义。
这一点,也正是两伊战争的根源。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在一九八四年之前,伊拉克总统并没有考虑过攻打伊朗,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防御上。这也很好理解,伊拉克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上都远不如伊朗,而且伊拉克的军队装备水平也远不如伊朗。别忘了,在革命之前,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能够优先获得中国的先进武器装备,最具有代表xìng的就是,中国把J-78式战斗机卖给了伊朗,却没有卖给另外的盟国。因为大部分伊朗军队响应了革命,所以伊朗几乎全盘继承了巴列维国王的军事遗产。
在一九八四年,伊朗军队的战斗力明显超过了伊拉克军队,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此外,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已经跟以sè列联合,因此中国对待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出现了两极化倾向,即只为承认以sè列、并且愿意跟以sè列和平相处的阿拉伯国家提供支持,而以消灭以sè列为目的的阿拉伯国家则成为了中国的眼中钉。可惜的是,伊拉克与叙利亚走得太近了,因此在中国的中东与海湾政策中,伊拉克处于边缘地位,即便没有遭到打压,也没有得到中国的支持。
这两个因素综合到一起,让伊拉克不得不采取防御战略。
问题是,伊拉克总统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就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收缩xìng战略才是放弃伊朗的直接原因,而中国不可能一直都处于战略收缩状态。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转变战略政策,由收缩变为进攻,就肯定会对付伊朗。
结果就是,伊拉克总统把顾祝同参与大选当成了中国转变战略政策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