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国海军司令部服役,是一名非常出sè的参谋军官。
虽然没有上战场,也没有哪位将军赶让皇储到战舰上服役,但是威廉三世一直希望能够像其他军人那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为此,威廉三世多次与其父亲发生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皇在一九四五年,把这个不大安分的儿子送到了中国,委任他为驻华海军联络军官。
结果就是。威廉三世在中国呆了四年,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
让威廉三世回国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德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是威廉二世病重,需要皇储回国料理国事。
在中国的经历,加强了威廉三世对中国的了解。
显然。这对威廉三世后来的对华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威廉三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其强大的国力已经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望尘莫及了。
正是如此,在威廉三世主政之后,一直主导与中国修好。
问题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帝国皇帝在民众阶层依然有很高的号召力,更是帝国民众的崇拜对象,但是在国家事务上,帝国皇帝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
说白了,帝国已经是资本家、特别是垄断资本家的帝国。
决定帝国基本国策的,不再是帝国皇帝的好恶,而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各大垄断企业的利益。
显然,对帝国的垄断企业来说,与中国修好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威廉三世主动削弱皇权的主要原因,即当皇权与垄断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双方都不肯做出让步,必然会引爆国内矛盾,而皇室很有可能输掉这场“内战”。
威廉三世做出了明智选择,却也因此失去了政治地位。
在皇权被彻底削弱之后,德皇仅为帝国皇帝,其政治形象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政治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国内号召力。
也就是说,德皇仍然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引领帝国臣民,却没有政治决策权。
虽然这并没有让德皇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即威廉三世依然希望能与中国修好,为此他几乎每年都会访问中国,而且每次访华的时候都会提及中德传统友谊,但是德皇的访华行动除了具有宣传价值,让新闻媒体有话可说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意义,因为主导中德关系的是利益分配。
威廉三世盛情款待了周润康,还授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