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个设计很不妥当。
原因很简单,飞行员真正需要用到求生工具的时候,与飞机的残骸恐怕隔着好几公里的距离。
再说了,如果有敌人在搜捕飞行员,那么肯定会首先奔向飞机残骸。
也正是如此,在此后的各种战术飞机上,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设计了,求生设备都被集中放置在了飞行员的求生包里面,或者是放在弹shè座椅上。
两人要想获救,必须与后方取得联系,也就必须找到攻击机的残骸。
原因很简单,用于跟后方联系的电台就在行李舱内。
收拾好降落伞,两人出发了。
陈振声的求生背包里有一个小型无线电接收装置,能够接收到座机上的一部信号发shè器发出的短波信号,从而大致知道座机的坠落地点。在坠落之后,这部发shè器就会自动开始工作,不间断的发出信号。只是,其配备的电池最多只能使用十二个小时,如果地勤人员没有更换新电池,也许只能工作八个小时。也就是说,两名飞行员必须在此之前找到座机,获得求生工具。
两人不知道前方有多少危险,只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冒险。
事实上,在这片敌人的丛林里,任何地方都不安全。如果留在某个地方等待救援,反而更容易被敌人发现。
陈振声清楚的记得,教官明确提到过。在丛林里面,最佳的求生方法就是不断转移,绝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只要不断的转移,而且定时与后方联系,营救部队自然会找到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去找营救部队。(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