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依然极为强烈,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这场在欧洲与亚洲爆发的战争与美国没有任何关系,没有理由让美国人去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与日本人流血牺牲,更没有必要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等国为敌,参战是极不明智、也是极为愚蠢的行为。
问题是,这种孤立主义情绪主要在普通民众中传播。
当时,美国社会上层,即主宰美国政治与国策的利益集团、以及所谓的社会精英都倾向于参战,而且是尽快参战。比如,早在一九四零年初,大战还没爆发,美国三大政府决策参谋机构之一的外交咨询委员会就向白宫与国会提交了一份评估分析报告,其中明确提到,美国在大战爆发后立即参战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在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时参战少百分之二十,比在第三年时参战少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美国越早参战,为达到既定目的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小。
这份报告中,根本就没有提到美国不参战的可能性。
说白了,在美国的社会精英眼中,美国不可能置身于战场之外,即便不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参战,也会在一年、或者两年后参战。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会中,有大部分议员都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虽然按照美国的政治体制,国会议员不可能把民意丢到闹后,特别是在众议院,每两年一次的选举,让众议员不得不格外重视民意,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只要时机成熟,即参战的舆论开始发挥作用,这些表面上为平民代言的议员,肯定会在参战表决中投出至关重要的赞成票。
说白了,美国缺乏的就是一个能让所有美国人都认同的参战理由。
事实上,这也是罗斯福在大战后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即为美国制造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参战理由。
问题是,这样的理由会主动送上门来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就算中国海军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也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海军,而且中国政府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战略方针极为明确,即在战胜日本之后,不会在太平洋上挑战美国,而是首先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红俄,只有在打败了红俄之后,中国才有可能挑战美国。
显然,美国根本等不起。
要知道,如果一直呆在战场外,到美国获得参战理由的时候,日本与红俄都战败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转过身来对付英国,中国则会在太平洋上牵制住美国,而美英根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