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帝国的国力有关。
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是并不全面。
不可否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确实没有发展战略航空兵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一九三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电量不到三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的三成,比中国都少得多。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铝产量不会高到哪里去,也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制造重型轰炸机。要知道,一架三十吨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至少需要三吨铝,相当于近三十架战斗机的铝消耗量。
其实,军事思想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东面与西面都有强邻,因此击败欧陆劲敌一直是德军的主要目标。为此,德军更需要一支能够为地面作战提供有力支持的战术航空兵。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装甲集群为核心突击力量的“闪电战”能够横行欧亚大陆,关键就得有一支强大的战术航空兵为装甲部队提供支持。在德俄战场上,德军的战术航空兵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装甲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术航空兵,帝国陆军根本打不了胜仗。后来,中俄战争再次证明,中国陆军所遭受的惨痛教训,再次证明战术航空兵的装甲突击部队不可否缺的支撑力量。
显然,在建设战术航空兵的同时,帝国无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战略航空兵。
接下来几天,东线几乎成了德军的个人舞台。
九月六日,德军先锋抵达明斯克,德俄战争的第一场围歼战即将打响。
担任突击先锋的是由古德里安少将指挥的第七集团军,该集团军的主力是一个坦克师与两个装甲师。在突破了俄军的边境防线之后,古德里安就没有让部队停下来,一直在向明斯克突击。古德里安的任务很简单:攻占明斯克,切断红俄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退路,包围身后的六十万俄军。
事实证明,越是简洁的战术,越容易收获巨大的战果。
经过两天激战,德军在九月八日攻占了明斯克,控制了红俄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一举包围了白俄罗斯方面军。
这下,六十万俄军走投无路了。
德俄战争爆发,德军就掌握了主动权,俄军别说进行抵抗,甚至连把主力部队从前方撤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要知道,在东欧平原上,步兵的双腿肯定跑不过坦克的履带。
德军攻占明斯克,也表明了德军的主要战术,即在战斗中以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攻城略地为主。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