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宋靖国的认识与冯承乾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得由国家推动,由政府出面集中社会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工业,sī营资本只是辅助力量。
当然,宋靖国出面,也就不需要冯承乾来强调这个问题了。
只是,冯承乾看到了一个宋靖国没有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实现工业化,将伴随产生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而消化掉工业生产力,才是推动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那么工厂的产能就提不起来,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资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就得创造一个市场来推动生产。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发展,显然办不到。
事实上,在工业化初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缩行得通的解决办法。比如,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就通过扩大殖民地、向海外倾销产品来推动发展,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是通过巨大的国内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日〗本是利用军事建设来推动工业生产。
以当时的情况,应该向〖日〗本学习。
别忘了,冯承乾一开始就提出,三十年之内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增强军事力量应该与同业化同步进行。
只是,冯承乾没有向〖日〗本学习。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国情与〖中〗国完全不一样。
做为岛国,〖日〗本几乎不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拿国内运输来说,〖日〗本完全、或者说重点依靠海运,对陆地运输的需求并不高。问题是,〖中〗国不是岛国,而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不管是海运与水运,都不可能取代陆运。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情比较相似。
正是如此,冯承乾选择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
这方面,重点又在交通设施上。
当然,这么做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即可以让国家现代化深入民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当火车、
汽车、轮船等出现在全国各地,更能让所有人感受到国家正在变得强大。
对于已经沉沦了数十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国家强大产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中〗央政府改组之后,宋靖国首先提出以钢铁、机械、重装备制造、
化工、船舶、机车与车辆制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