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能力按计划行动,说不定已经打到巴黎城外了。
当然,后悔已经没用了。
不管法金汉的能力如何,哪怕是老毛奇活了过来,也不见得能够化解德军在西线战场上遇到的困难。
所幸的是,德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不会受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左右。
以这个时候的战况,除非西线德军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不然就算法金汉发动了进攻战役,也很难取得战略xìng突破。更重要的是,越往后面拖,局面对德军越不利,因为大批英军正跨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而且法国的战争动员也已全面展开,法军正以每个月十多个师的速度增长。
毫无疑问,德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
西线战场已成死局,就算德军短期内无法取胜,英法联军也同样无法在短期内攻破德军的防线。
原因很简单,在战术上还没有合适的进攻手段。
要知道,在由水冷式重机枪、堑壕与重炮组成的防御火力面前,以往的任何进攻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力。比如,称霸战场上千年的骑兵就在这数个月的战斗中成了配角,任何xìng质的骑兵冲锋,在机枪与重炮面前都等同于自杀。结果就是,交战双方的上百万骑兵沦落到了充当侦察兵的地步。
可以说,自拿破仑时代以来,防御力量再次占据了上风。
西线形成僵局,就只能在东线上想办法。
与西线相比,东线战场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战场更加广阔,二是铁路与道路等交通网络极为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线更注重兵力应用,而不是纯粹比拼兵力。
这也是冯承乾建议德皇把重点转到东线,让鲁登道夫与霍夫曼这样的年轻将领担当指挥官的主要原因。
对此,德皇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随着奥斯曼帝国参战,轴心国集团在东线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德军在坦能堡与马祖里湖的两次大胜,已经打垮了俄军的士气与斗志。在俄军眼里,鲁登道夫已经成了不败的战神。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东线打两场大规模歼灭战,就算不能搞垮俄国,也能使俄国大伤元气,让俄军在短期内丧失进攻能力,减轻德军在东线的压力,从而获得更有利的战场环境。
显然,德皇依然想在西线取得决定xìng胜利。
也就是说,德皇支持鲁登道夫在东线发动进攻,并非完全为了击败俄国,而是想通过瓦解俄军的战斗力,重启西线进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