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次击退了蜀贼,司马懿挟护国大功,再加上五万士卒返回邺城,逼自己退位让权.手里如果没有足够的兵权,根本无法压制住司马懿。
桓范其实对曹爽的担心一清二楚,但这事儿吧.桓范是真的没法劝。
第一呢,曹爽虽然有些小心眼,但司马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曹爽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呢,虽然从代郡调兵有些舍近求远,但如今蜀贼的邓艾突然的领兵北上了,一时半会儿的好像真的没有要进兵冀州的意思,大魏还有足够的时间这么做。
所以.这事儿,就先暂时如此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河内的战报传到邺城后,曹爽这个打死不抽调邺城守军的行为,居然意外的,变成了先见之明。
河内的战报显示,毕轨在河内郡遭遇伏击,自己身死不说,两万并州骑兵全军覆灭,还导致了秦朗被困轵县,动弹不得。
至于夏侯霸,冒然出击失利,遭敌伏击,损兵折将,困守温县.种种不利局面,导致河内战局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这种情况下,邺城随时可能遭遇威胁,不抽调邺城守军,反而成了最优选。
曹爽的舍近求远,反倒是给邺城留下来最后的预备队可以应变.这种情况下,连陈矫都不好意思继续在府邸内装病了。
一方面,曹爽居然意外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再追究之前不给自己面子的事儿,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另一方面河内战事危急,也容不得陈矫继续装病了。
到底是建立大魏的功臣,在这个时候,是不会轻易看到自己奋斗得来的王朝,这么轻易的倒下的。
河内战事吃紧,尤其是秦朗五万兵马被困轵县,面对诸葛亮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强攻,如果不能尽快接应他们后撤,保存住战力的话,整个河内局势就要崩盘了。
因此,陈矫和桓范再次向曹爽建议,抽调邺城守军,交给朝歌的夏侯玄指挥,让夏侯玄尽快西进,接应秦朗突围,退回野王县,重新建立防线。
同时,下令夏侯霸,不可再轻兵冒进,只求坚守温县,拖延时间。
而这次,曹爽倒是听从了大半的建议。
曹爽确实让夏侯玄主动出兵西进,接应秦朗退回野王县但是,曹爽是让夏侯玄率领驻扎在朝歌的一万士卒西进,至于邺城守军,曹爽依然不动。
这命令,再次震惊了陈矫.夏侯玄手里就一万人,你让他去面对诸葛亮的十几万人,接应秦朗撤军?!
脑袋确定没被门给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