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只是,在阿赫图宾斯克战役后,第三十九集团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不是**上的打击,而是心理上的打击。
在第三十九集团军身上,中国陆军存在的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导致官兵素质降低。
前面已经提到,在战争爆发后,戚凯威开始破格提拔士兵担任军官。
虽然戚凯威早就有所准备,即在和平时期,中国陆军的建设以培养骨干人员为主,以便在大战时迅速扩充军队规模,因此除了军官,士兵也获得了很多培训机会,军士在士兵中的比例超过了八成,而几乎所有非专业性军士都能在进行简单培训后成为基层军官,这就意味着,中国陆军中有将近四十万基层军官储备人才,而在大战时期,能够在此基础上把军队规模迅速扩充到四百万以上。但是在进行扩充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即迅速扩充兵力必然会导致官兵素质下降,从而导致军队的总体战斗力下降。当时,带头反对的就是魏成龙,在他看来,陆军应该仿效陆战队,建立高效的士兵培训机制,并且把新兵的培训周期延长到一年以上。魏成龙的想法很好,可是根本办不到,因为陆军不是陆战队,陆军面对的严酷环境也不是陆战队能比的。要知道,在陆战队身后还有强大的海军,只要海军还在大洋上活动,陆战队受到的压力就不是很大,最多不过推迟发动战略反击的时间。陆军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了,蠕国不能在战时迅速扩充兵员,那么在强敌寇边的时候,所要面对的就是亡国的危险。
不可否认,魏成龙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主要就是,决定陆军战斗力的基础因素中,除了优秀的基层军官,还得有同样出色的军士与训练有素的战士。
可见,戚凯威采取的方式,实际上只重视基层军官,忽视了军士与战士。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军队规模迅速扩充的时候,各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主要就是,为了扩充军队规模,各甲类集团军的基层官兵大批晋升为军官,而补充到这些部队里的,就是那些只训练了不到半年的新兵。
第三十九集团军也不例外,在开赴远东战场后,该集团军流失了六成的基层官兵。
虽然补充兵员不是难事,而且中国陆军的训练水准也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陆军,但是征召的新兵依然是新兵,肯定比不上战前服役的职业军人,更比不上经验丰富的老兵,战斗力下降在所难免。
相对而言,官兵心理素质的降低程度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