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美国本土、也不是俄罗斯本土,而是伊朗。
要知道,在战场上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己方非常熟悉地形、且对方不大熟悉地形,二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与理解。显然,在伊朗战场上,美俄联军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也就是说,美俄联军的防御策略根本就没有用。
用蒋博文在担任中伊军团总司令之后的话来说:向胡齐斯坦省突击的美俄联军已经在伊朗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突出部,防线两翼非常脆弱,聚集在突出部顶端的美俄联军主力很容易被包围歼灭。
事实上,到了伊朗之后,蒋博文就在想办法吃掉美俄联军的主力部队。
有趣的是,当时戚凯威给蒋博文的任务是去稳住伊朗战场,最低要求是让伊朗军队不至于在年内崩溃。在戚凯威看来,只要他在大陆战场上发动进攻,一路打到了伏尔加河,对高加索地区构成威胁,伊朗的士气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这足以让伊朗军民相信,中**队很可能从北面打过来。
结果是,蒋博文在八月份提交了一份报告,即认为只有一次进攻,才能稳住伊朗战场。
最后,也正是这份报告说服了戚凯威,让陆军参谋长答应这位年轻的陆军中将,在伊朗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进攻行动。
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戚凯威都不相信蒋博文能够打下德黑兰。
要知道,蒋博文手里只有两个集团军。
显然,蒋博文也知道,用两个集团军,以及那些数量众多、却不大可靠的伊朗军队,肯定打不出什么名堂。
问题是,戚凯威肯定不会向伊朗增兵。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即蒋博文向庞跃龙求援,希望能够调动部署在巴基斯坦的两个陆战师。更有趣的是,庞跃龙没有拒绝,而是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正式理由是这两个陆战师本来为海湾地区准备的。至于是派它们去占领海湾地区的沿海要地,还是去伊朗腹地作战,庞跃龙没有多问。
根据周渝生回忆,庞跃龙向蒋博文提供帮助,主要就是想让戚凯威出丑。
原因很简单,在八月份的时候,戚凯威根本不看好伊朗战场,认为蒋博文再厉害,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如果蒋博文在伊朗战场上搞出了名堂,证明戚凯威的判断是错误的,对庞跃龙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这下,蒋博文手里有了相当于三个集团军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集团军”都配备了地面战平台,具有十分强大的进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