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期,人口才恢复正增长。
相对而言,美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平缓。
人口结构,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总体战略。
说白了,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
如果仅看本国人口、特别是可用劳动力,中国的战争潜力不如美国。只是,这是一个变化的数据。如果以十八岁为可用劳动力的下限,那么到二零五五年,中国的可用劳动力就能达到三亿九千五百万,而美国将减少到四亿零五百万。到二零五六年,中国将突破四亿,美国则将减少到四亿以内。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而是两个国家集团的战争。
东方同盟集团的人口总量高达二十四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西方同盟集团的人口总量只有十六亿,占全球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在可用劳动力上,东方同盟集团为十一亿三千万,西方同盟集团不到八亿。虽然东方同盟集团的社会平均生产效率不如西方同盟集团,但是在算上劳动力差距之后,东方同盟集团在扣除了必要劳动量之后,富余劳动量仍然超过了西方同盟集团。
也就是说,中国在劳动力上的欠缺,可以通过同盟集团补充。
事实上,在把生产效率算上之后,中国的社会劳动总量超过了美国。原因很简单:依靠更高效的能源系统,中国的社会劳动效率比美国高出了百分之十以上,因此社会劳动总量稍微超过美国。
当然,再把集团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根据国务院在二零五三年初做的统计,在不影响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中国能让百分之六十的社会劳动量从事军事生产,并且在二零五五年底,即在战后兴建的大批聚变核电站投产之后,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五。如果实施战时管制措施,限制民众的日常消费量,则能在二零五五年年底之前把百分之七十五的社会劳动量用于军事生产,在二零五六年把这个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显然,美国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准。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在维持民众基本生活水准不变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把社会劳动力的百分之五十用于军事生产,而在进行战争管制的情况下,美国的社会劳动力军事化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六十五。
除了生产效率,盟国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
在东方同盟集团中,中国是绝对的核心,而且中国也是集团中唯一的发达工业国,其他成员国要么不是发达国家,要么不是真正的工业国。由此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