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九十七章 战略分歧(3 / 4)

燃烧的海洋 闪烁 3122 字 2021-06-11

月底把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附近,争取在二零五三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翻越乌拉尔山,不然就得拖到二零五四年春季。

一月六日夜间,两人为此事在元面前争得不可开交。

此时,黄瀚林较为倾向于戚凯威,认为大陆战场间接关系到本土安全,有必要加快进攻度。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竭力澄清情况之后,黄瀚林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也仅仅是有所转变,并不表示黄瀚林不再支持戚凯威。

为此,牧浩洋提出,应该加强在南方战场上的投入,争取在年内动战略反击,而且地点就在西太平洋上。

也就是说,在二零五三年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定反对这么做,但是却引起了黄瀚林的重视。

这个时候,牧浩洋的政治觉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黄瀚林之所有动心,主要就是政治因素。

打了两个多月,中国依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给了黄瀚林很大的压力。

虽然通过战争宣传、增加物资供给量等手段,国内民众的情绪与国内社会环境都比较稳定,但是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处于战略防御态势,掌握主动权的是美国,而且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难以看到反败为胜的希望。即便这是必要的、也是客观的,可是在政治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如何让更多的人相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

明显,仅仅在防御上击败敌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只有反击、而且是决定性的反击才能带来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支持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大打出手,就是想尽快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牧浩洋非常了解黄瀚林,也就趁机提出了在西太平洋上动战略反击。

对黄瀚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太平洋才是主战场,中国要想完全击败美国,就得在太平洋上取胜,也就得先在西太平洋上动战略反击,为接下来的战略进攻奠定基础。

问题是,在西太平洋上动反击,必然会削弱大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

更重要的是,海军依然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没有牢固的制海权,也就得在反击中大量动用战略空运力量。

戚凯威坚定反对,也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产量就那么多,如果把重点放在西太平洋上,大陆战场上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能够说,在这个时候,牧浩洋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