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军的战报,罗林森在二十七日夜间发现,中叙军团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防御力度已经大大降低。虽然这是个错觉,即当天晚上,蒋博文从前线撤了两支突击集群下来,以便迎接二十八日凌晨的激战,因为按照他的判断,如果第四步兵师在这边,二十八日凌晨就免不了打一场大决战。当然,蒋博文这么做也冒了很大的风险,即他留下的两支突击集群很有可能被美军击溃。但是对罗林森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即非常值得在霍姆斯方向上加强进攻,按照他的判断,如果第四步兵师能在二十八日赶到,他就有绝对的把握突破中叙军团的防线。显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理想,因为第四步兵师最快能在二十八日清晨赶到,美军在二十七日夜间与二十八日凌晨并没发动有效进攻,所以到时候,蒋博文能在霍姆斯一口气投入八支突击集群,至少能动用六支,而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美军很难在此情况下取得突破。
问题是,罗林森并不知道这一点。
结果就是,他坚持要求第四步兵师开赴霍姆斯战场。
显然,巴拉姆并不打算让步,因为他也感受到了威胁,特别是左翼上的威胁,意识到中**队随时有可能发动反击,而他之前坚持要让第四步兵师充当总预备队,并且主要协助南面作战,就是把第四步兵师当成了最后的稻草,是在不动员以军其他部队的情况,应付中**队反击的唯一力量。
两人的争执,再次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上。
有趣的时候,这次连马歇尔都不支持罗林森,而是要罗林森按照计划行动,并且明确警告罗林森,如果不能在二十八日上午取得突破,就得停止在霍姆斯方向上的进攻,让部队撤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马歇尔的这个决定,绝非政治上的让步,而是他也感受到了威胁。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第二十七集团军还没有登场呢,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支拥有数万人马的军团在哪。
头脑再简单的将军都知道,对方把一支主力藏起来,绝对不是为了避战。
除此之外,美军巨大的伤亡,也让马歇尔非常头痛。
打到二十七日夜间,美军已经在霍姆斯方向上损失了一万四千名官兵,其中阵亡数字就高达四千六百人。
要知道,这是美军在中东战场上的第一战。
如果第一次都打得如此惨烈,那今后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既然马歇尔表了态,以色列总理就顺水推舟。
当然,以色列总理的政治眼光肯定比巴拉姆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