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军将领看来,能在一天半之内打残第一装甲师的,绝对是一支强大的部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与第一装甲师交战的,只是中国陆军的一小支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十六日夜间,一名被美军俘虏的叙军军官就交代,到达前线的中**队只有两支突击部队,总兵力两千出头。到了二十七日,又有一名被俘的叙军军官交代,到达霍姆斯的中**队在一万人左右,根本不是集团军主力部队。此外,美军的航空侦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同时在战场上活动的中**队的作战部队并不多,总兵力在一万人左右。
问题是,这些征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林森犯了大错,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准确判断出中**队的部署情况。
这些指责有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面。
当时,让罗林森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认为,让主攻部队先出动的战术部署发挥了作用,而且中**队在南面没有展开反击,更让他相信,在巴拉姆发动进攻前中**队就已到达霍姆斯附近。
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队的伪装能力。
当时,中**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但是非常有效的伪装手段,即用战场上随处都有的黄沙掩盖主战装备。结果就是,美以联军的空中侦察成了摆设,因为不管是肉眼、还是探测设备,都很难发现埋在沙砾下的主战装备。至于四处活动的人员,更加不可能分辨出到底是中**人,还是叙利亚军人。
事实上,这种伪装手段,也是临时学来的。
别忘了,中**队的主战装备已经实现了电动化,不存在严重的热辐射,而且就算被沙砾完全掩盖了,也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冲出来。如果使用其他动力系统,就不能这么做了。
高效的伪装手段,使美以联军很难准确判断中**队的部署情况。
别的不说,连巴拉姆都只是猜测中**队的主力集中在苏韦达省,或者说凭直觉做出了判断,而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正是如此,罗林森才一再指责巴拉姆,说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限制部队的推进速度。
随着美军在霍姆斯的进攻越来越吃力,罗林森的抱怨声也就越来越刺耳。
二十七日下午,以军继续向北推进,并且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伊兹拉南面,只是以军没能及时攻占伊兹拉。
当时,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