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心目中,戚凯威就是不败的战神。
不管是谁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只要戚凯威是中国中东军团司令,阿拉伯国家就能看到胜利的希望。
问题是,在大陆战场上,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依然非常明显。
十二月上旬,总参谋部召开了五次参谋长会议,黄瀚林都来了两次,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向俄罗斯宣战。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俄罗斯入侵伊朗之后,立即向俄罗斯宣战。
牧浩洋则认为,还没有到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而且中东、印度洋与太平洋方向上,牵制了大量作战力量,如果再增添一个主要方向,就会出现严重的兵力缺口,而且在补给保障上也会出问题。
母祁铁较为倾向于牧浩洋,只是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庞跃龙肯定支持牧浩洋,因为陆战队的兵力都已用上了,而攻打迪戈加西亚与吉布提的战斗还在规划之中,他一直认为应该从陆军抽调部分部队,增强陆战队在印度洋上的进攻力量。
由此可见,军队内部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都认为兵力不够。
事实上,真正欠缺的不是兵力,因为戚凯威认为,在前半年,只需要投入四个主力集团军就能取得重大胜利,半年之后第一阶段动员的成果已经显现出来,也就不会存在兵力不够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在军队后方,即后勤保障。
要知道,中国刚刚开始战争动员,各方面的工业生产都在重新规划之中,而且部分工厂因为内迁还停工了一段时间,军事物资的生产效率还没有提上来,作战消耗却很大,根本无法为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提供物资保障。
这也正是牧浩洋反对向俄罗斯开战的主要理由。
可惜的是,黄瀚林支持戚凯威,而且认为在政治层面上,只要俄罗斯入侵伊朗,中国就应该立即向俄罗斯宣战。
黄瀚林的理由只有一个:中国是正义的一方,有义务捍卫其他弱小国家。
虽然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牧浩洋却不能直接反驳,因为这不仅仅是政治问题,还是道义上的问题。
大战爆发后,中国就一直站在正义的一方,而且得到了广泛同情与支持。如果中国没有捍卫那些受到侵犯的弱小国家,而是任由超级大国肆意践踏国际道义,那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的支持将大幅度降低。
毫无疑问,黄瀚林宁愿承担军事风险,也不愿意承担政治风险。
不管怎么说,黄瀚林的政治家,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