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微型火箭发动机调整姿势。更重要的是,反舰导弹的弹头上没有探测系统,也就不可能发觉逼近的炮弹。
当然,中等口径电磁速射炮的最大优势,还是其高强的交战敏捷性。
在对水平三十度、高低四十五度区域内的目标进行拦截时,新式中等口径电磁速射炮能在一秒种之内开火二十次,即在两次开火间隔间,只需要四十毫秒锁定下一个目标、调整射角。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即不对漏网之鱼进行补充拦截。
现实上,在设想“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的时候,海军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即有没有必要在末段拦截的时候,对漏网之鱼进行补充拦截。在经过大量分析之后,海军给出了一个肯定答复,即补充拦截利大于弊。按照海军提出的拦截战术,只需电磁速射炮的射速与反应速度足够快,就没有必要进行补充拦截,因为火控系统自然会再次锁定没被击中的目标,然后进行第二次拦截。
当然,在火力配置上,海军也做了调整。
“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上,总共有八套末段拦截系统套部署在舰首与舰尾,另外四套部署在两舷,因而在任何方向上,都能让四套拦截系统同时作战。也正是根据这一基本设想理念,牧浩洋才认为应该为每艘“泰山”级配备三艘大型综合战舰,以确保应对任何方向上来袭的反舰导弹。
当然,如果反舰导弹来自某一方向,而且正好有两艘大型防空战舰在该方向上,拦截能力至少能提高百分之两百。
这场战斗,证明了新式防空理论的正确性。
在最后五秒钟的拦截战斗中艘防空战舰上的十六套末段拦截系统总共开火一千一百余次,击落了六百六十八枚重型反舰导弹。虽然总体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但是平均每次开火的命中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当时,主要是四都战舰的防御区域相互重合,导致接近四成的反舰导弹遭到了双重拦截。
这个作战结果,连牧浩洋都感到极为惊讶。
虽然有大约六十枚反舰导弹从高空突防,其中近四十枚突破了由大型综合战舰组成的拦截网,但是在进入俯冲攻击阶段的时候,都被航母上的末段拦截系统击中,没有一枚对航母形成了要挟。
整个战斗中,只有一枚反舰导弹落在了离“泰山”号不到五百米的海面上。
能够说,这就是一场由计算机控制超级防卫机器、与同样由计算机控制的超级进攻利器之间的决斗。
在快入闪电般的战斗中,人为因素几乎能够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