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凌晨,在得知美国海军航空兵即将参战的消息之后,巴拉姆没再犹豫,仍然坚持原定的作战计划,让主攻部队在十七日上午发动进攻。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巴拉姆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巴拉姆在十六日夜间调整了作战计划,哪怕只动用一个旅,也有很大的把握在十七日拿下安曼,消除大后方的威胁,而这对正面进攻的影响并不大,好处却极为明显。在这些人看来,如果巴拉姆这么做了,以军就算进攻遭遇挫折,也能退守约叙边境线,守住右翼战线。
当然,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就算以军在十七日拿下了安曼,也不可能避免右翼遭到包抄的结局,因为这些挺以份子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战略空运力量。
从传统战术来看,安曼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军事价值,因为这里是约旦境内的交通枢纽中心,贯穿约旦的铁路线与公路线中,四分之三都得经过安曼,另外四分之一也得从安曼附近通过,所以控制了安曼,等于控制了约旦境内的交通大动脉。问题是,中**队已经用行动证明,地面交通线不再是进攻的脉络,在有必要的时候,中国陆军有能力打一场不依靠交通线的地面战争。
要知道,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数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
从后面的战局发展来看,最迟到十二月初,中国空军就能把三分之二的战略空运力量放在中东战场上。如果中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打通了前往红海与波斯湾的航道,这支战略空运力量就能以伊拉克与埃及为基地,把空运效率提高好几倍。即便以巴基斯坦为基地,也能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还能同时为十支战术航空兵联队提供保障,确保中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以军占领安曼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要知道,约旦境内,不只是安曼才有机场。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必要,中国陆军的地面部队随时可以在前线开辟野战机场。别忘了,中东以沙漠为主,有足够多的地区适合开辟野战机场。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第十三集团军进军中东之前,戚凯威就制订了一份备用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第十三集团军在叙利亚的作战行动受阻,以军守住了边境防线,不得不开辟新战线。在这份计划中,戚凯威明确提到,要么借道沙特阿拉伯,要么从伊拉克的西部地区出兵,从东面进入约旦,包抄以军右翼防线,在控制安曼之后,从约旦河谷进入以色列境内。当时,唯一没有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