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码。
说得简单一些,在黄瀚林看来,只要中国已经加强了战备工作,开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美国就不会贸然发动战争,至少会在外交谈判上做出一些让步,从而把开战时间推迟到数个月之后。
事实上,这么做确实有效果。
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美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向中国开战。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中国的战前准备指挥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问题是,反过来看,黄瀚林还能做什么?
让舰队离开港口,只会是更加明确的战争信号,只能让美国在没有打算开战的情况下逼迫美国开战。
也就是说,黄瀚林当时是做出了让步的。
表面上看,中国正在加强战前准备。可实际上,中国的军事准备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多大的现实威胁。
这种软硬结合的措施,只适合于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问题是,到这一步,外交手段已经不管用了。
要知道,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已经在二十日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印度洋,另外三支舰队则在已到达澳大利亚珀斯港。也就是说,到二十二日的时候,美军在印度洋上的航母战斗群已经达到六支。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强大到足够一举击败对手的舰队。
在太平洋方向上,只有三支航母战斗群留在珍珠港,另外六支航母战斗群全部在十九日之前离港,其中三支已经到达菲律宾海,从本土圣迭戈海军基地出发的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将在二十三日到达西太平洋。
很明显,美国海军提前完成了战前部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威胁不但不可能使美国妥协让步,还会导致局势恶化,促使美国选择战争。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美国东部时间二十二日清晨六点,也就是杜小蕾与康拉德进行第三次会晤前大约两个半小时,美国总统卢卡斯就在白宫签署了由麦卡锡与乔丹提交的战争计划。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做出了开战决定。
有趣的是,卢卡斯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一直主战的国务卿,而是让康拉德按计划与杜小蕾进行了会晤。
当时,卢卡斯只做了一点指示:只有中国撤消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美国才会考虑撤走派往澳大利亚的舰队。
显然,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被杜小蕾接受。
要知道,东南亚是中国本土外围防线的重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