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水平,等于缩小了货币供应量,在大规模超发货币的背景下,等于控制了通货膨胀,增强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人民币的保值率。
可以说,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这时候,增发货币,肯定存在风险。
虽然相对于总量为六十万亿的债务、三十万亿的国债,三万亿战争债不算什么,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用三万亿就能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而且打赢战争之后,还有很重的负担。
这就意味着,债务很有可能在战争期间失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无异于自寻死路。
万幸的是,黎平寇没有在债务上打主意,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用国营资产获取贷款。
这个办法回避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增发货币。
如果直接由政府发行债券,得让央行增加货币发行量,增大流动性,从民营银行获取贷款,等于利用民间资本,不会增大货币发行量。虽然这么做同样会增加政府债务负担,但是可以用战争红利偿还债务。
所谓的“战争红利”,正是中南半岛的广阔发展前景。
按照黎平寇的说法,战争结束后,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担保的方式偿还战争贷款,不用为此花一分钱。
显然,这很有诱惑力。
虽然易援朝仍然反对立即开战,但是提不出更好的反对理由。
必须承认,黎平寇做足了准备工作,在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已经联系了几家银行,获得了民间资本支持。
当时,至少有五家大型民营银行愿意为政府提供战争贷款。
在黎平寇提交的文件中,这五家民营银行承诺的战争贷款已经达到五万亿,而且承诺在必要的时候把上限提高一倍。
拿十万亿打一场战争,胜算不会小到哪里去。
既然易援朝不再反对,黎平寇的战争提案没再受到阻挠。
显然,易援朝是一个不太懂经济的元首,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黎平寇提到的偿还方式是否有效。
虽然政府提供的行政担保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偿还贷款,但是在此之前,政府已经用国营企业的股份做抵押。说得直接一点,如果黎平寇提出的偿还方式没有办法兑现,就得出让国营企业股份。
很明显,黎平寇利用这场战争,拉开了“去国有化时代”的序幕。
讨论近四个小时之后,在最终的表决中,以微弱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