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机巩固其他地区。
最重要的是,美国可以避免在中国的上升期与中国直接对抗。
只是,局势的发展,与钱德勒的预料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看来,至少要到二零四零年,印度才有实力挑战中国,而且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量阻止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在无法击败印度的情况下,中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倾尽全力对付日本。
结果可想而知,日本肯定能在美国的支持下打一场翻身仗。
也许,日本不可能彻底击败中国,毕竟日本没有战略打击能力,只能确保在局部战争中取胜。可是,只要日本能够在一场局部战争中击败中国,就能遏止中国的扩张势头,迫使中国转为战略防御。
毫无疑问,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在中国接受了既成事实,即无法挑战美国之后,也就必须接受新的国际身份,放弃挑战美国的所有想法。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别的不说,至少在数十年之内,美国的霸权地位将无人能及,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
可惜的是,钱德勒的预料并不准确。
二零二七年的那场战争,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也破坏了他的战略规划,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糟糕的现实。
丧失了战略威胁能力的印度,已经失去了挑战中国的资格。
可以说,就算印度能在经济上取代中国,从而使美国摆脱必须在经济上向中国妥协的被动局面,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印度都不可能取代中国,甚至不可能获得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中国绝对不会让印度再次成为有核国家。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几年,中国情报机构在印度策划的刺杀行动。特别是去年,中**事情报局秘密刺杀了印度最重要的核技术专家,使印度的核技术水平倒退二十年,也使该情报机构负责人下课。
在钱德勒看来,如果有必要,中国甚至会主动发动一场战争,彻底消除印度的威胁。
显然,遏止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
钱德勒非常清楚,此时介入与中国有关的战争,都将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又不能无限制的让中国扩张下去,必须迟滞中国的扩张势头。
结果就是,美国必须尽可能的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正是如此,在钱德勒的主导下,美国的对越态度一波三折,最终使中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