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即便中国的国力能够跟上,也会因为缺乏技术积累败下阵来。
首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军备建设才能快速发展。
七月中旬,巴西议会率先通过了军备限制条约。
月底的时候,中国也通过了军备限制条约。
此时,牧浩洋已经向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提交了海军军备建设规划。
因为常规舰队的总吨位限制在一百一十万吨左右,所以c1级航母仅建造两艘,二零二五年之前开工建造第二种国产航母,初级规划建造四艘,第四艘将在二零四零年取代服役二十九年的“黄帝”号。第三种国产航母在二零三零年开始设计,二零三五年动工建造,在二零四零年之后取代c1级航母。
可以说,这是一份完全能够达到的建设规划。
只是,受条约限制,第二种国产航母将重新设计,标准排水量降低到七万五千吨,不然没有足够的吨位建造其他战舰。
至于还没有开始设计的第三种国产航母,吨位暂时没做限制。
原因很简单,到二零四零年,谁也不能保证条约会延长五年。没有了限制,航母自然可以造得更大一些。
客观的讲,这也是一份非常合理的发展规划。
从技术角度讲,在吃透了“黄帝”号之后,先建造一种排水量相当的中型航母,获取必要的航母建造经验。要知道,“黄帝”号是由前苏联建造的,大连造船厂只获得了非常有限的改造经验。完成中型航母的建造之后,建造大型航母,进一步完善建造技术。在有了必要的技术储备之后,才能顺利建造超级航母。
如果跨度太大,肯定会出问题。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比如在建造c1级航母上,因为电磁弹射器没有搞出来,所以海军不得不选择在初期安装跃飞甲板,为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安装火箭助推发动机,到第一次大修时,再安装电磁弹射器。
又比如,在建造大型航母时,肯定需要功率更大的核反应堆,需要重新开发,也就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即便在舰载航空兵方面,重型舰载战斗机也要二零三零年之后才能服役。
如果进度安排得过于紧凑,导致配套系统的研制工作跟不上,最终仍然无法按照计划完成航母的建造工作。
适当放慢进度,等于降低了技术门槛。
另外一方面,放慢进度,也能在未来的大型战舰上采用更多的新式装备,达到一个较高的设计标准。
所幸的是,到了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