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主任的黄瀚林持赞成态度,以文廷贵为代表的三名领导人没有表态,而以同样是两年前调到中央,担任国家副元首的易援朝为首的三名领导人则明确表示反对。
讨论进行得很激烈,或者说争论得很激烈。
争论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时机、二是实力、三是长远影响。
时机上,最大的分歧就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四年后,周边与国际形势是否对中国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海争端有利,特别是在这场冲突中,美国会不会帮助日本,甚至直接出兵参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美国有没有能力与动机,介入东海与台海冲突。
显然,傅秀波持否定观点,即美国不会介入。与之相对的,易援朝却认为美国会以参战的方式介入。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问题。
实力上,最大的分歧是现在的中队,有没有能力打赢一场以海空为主,甚至有可能完全局限在海洋上的战争。
说到底,就是强大的陆军没了用武之地,海军与空军能否击败敌人。
显然,傅秀波的态度很乐观,而易援朝等人却没有这么乐观。原因很简单,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空军的表现并不突出,还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海军的表现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
只是,这是军事问题,军方的观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长远影响。
可以说,这也正是文廷贵等领导人不肯表明态度的原因。
虽然第二次朝鲜战争才结束四年,但是长远影响已经体现出来。用文廷贵的话来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变得更加孤立,即便依靠经济贸易往来与众多国家维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在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领域,中国受到的排挤与猜忌越来越大,导致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大幅度降低。
比如,在阿富汗的重建问题上,中国连几个中亚小国都比不上。
按照文廷贵的观点,如果战争会让中国遭到孤立,那么战争就不能带来战略利益,反而会使国家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问题是,东海冲突能够改善中国的处境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即不管中国是否取胜,都会在国际社会上变得更加孤立,甚至会被完全排挤出全球大家庭。
要想直接驳倒文廷贵的观点,显然不大可能。
争论中,傅秀波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现在的全球格局是否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
必须承认,傅秀波是一个能力出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