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鸭绿江江畔与志愿军进行停战谈判,但是已经有很多理智的韩军将领认识到,联军已经错过了打到鸭绿江的最后机会,及时由进攻转为防御才是明智之举。
与韩军相比,美军更加相信,接下来的战斗将以防御为主。
九月五日夜间,阿伦上将就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全体转为防御部署。
只是,部队要转变作战方式,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战术上讲,进攻与防御存在天壤之别,特别是在以装甲力量为主的地面战争中。
比如,在进攻中,装甲集群得靠前部署,机械化步兵与机械化炮兵伴随左右,把突击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力求以最快的度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突破口,起纵深突击后,由后面的预备队扩大突破口。在防御中,部署则完全相反,由步兵守卫战线,装甲集群放在战线后方的浅纵深处,充当机动预备队,机械化炮兵则摆在离战线二十到三十公里处,为防御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转变作战态势,就得全面调整部署。
这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
以联军的调动指挥能力,特别是韩**队,联军至少需要五天才能从进攻态势转为防御部署。
在此期间,联军既缺乏进攻能力,又缺少足够坚固的防线。
对志愿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
虽然黄峙博没有向任何人提起他的总体战术思想,连6风烈都不知道他打算怎么打,但是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在地面部队入朝之前,黄峙博不惜代价的在空中与海洋战场上起反击,就是为了给地面部队争取一个最为有利的契入点,或者说是动地面战争的最佳时机。
五天的防御空白,足够黄峙博大展拳脚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有黄峙博,还有联军总司令阿伦。
即便不考虑美军在转变态势时遇到的麻烦,也得考虑韩**队制造的麻烦。如果志愿军打算趁机动地面反击,那么理想突破口不会是美军守卫的防线,而是韩军的战线,特别是在朝鲜东北部地区。
要想堵住战线上的漏洞,绝对不能指望韩**队。
从战术上看,用美军替换韩军肯定不现实。除了时间上的问题,还得考虑美军在地面战争中承受的伤亡。此外,绝对不能忽视防御作战的最基本法则,即保持大纵深,把主力部队放在战线后面,而不是摆在防线上。
阿伦是6军上将,自然清楚该怎么打防御战。
按照他的部署,于次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