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战场上的预警机巡逻空域由元山转移到咸兴,使其能够探测到飞越鸭绿江的巡航导弹。
与预警机一道,美军的e-8c“联合星”也靠前部署,用来搜寻远程火箭炮。
联军这一系列的部署调动足以说明,志愿军在反击中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已经对战争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不管联军是否认识到,电磁战已经改变战争面貌,至少开始重视志愿军的新战术。
可是,对付电磁打击,并非易事。
作为电子战的先驱,美军在数十年前就研究过电磁战,只是随着苏联解体,很多研究工作都被迫下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独大的局面形成。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不再是某个大国,而是没有国家形态的恐怖组织。美军进行军事改革,打击恐怖组织、对付流氓国家成为主要任务。
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军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大到航母、小到士兵手里的枪支,几乎都有电子元件,而且电子产品对武器装备xing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为了降低采购成本,美军开始降低军用电子产品的标准,甚至在一些次要领域采用了民用标准。比如在美军最新式的“濒海战斗舰”上就采用了大量商用计算机芯片,一些美军士兵甚至把“苹果”手机当成必要装备。
民用设备能大幅度降低武器装备的制造成本,可是因此产生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早在冷战期间,美军就发现,晶体管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远不如电子管,在核大战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电子管产品。
电磁战中,同样是这种情况。
遭到大功率电磁打击之后,晶体管电子设备很容易烧毁,而电子管却不易受到破坏。
可以想象,高度现代化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美军发现了风险,却没有找到消除风险的办法。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中,哪一样没有电子设备?步枪上的红点瞄准镜,坦克上的红外成相系统,战机上的雷达与飞控计算机,战舰上的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乃至美军战斗力倍增器的军事网络系统,均建立在电子设备上,如果细化的话,都是一个个以硅元素为主的晶体管构成的。
换下这些装备,显然不可能。
关键是,美军强大的战斗力,正是建立在强大的通信与指挥系统上,而这些系统又建立在先进的电子技术上。
没有了由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组成的微处理器,美军还能得心应手的作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