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过许多后世的事情,这学校更是其中的重点,而他比别的读书人要学习的东西更多,除了经史子集之外,术数、格物、地理等学科。只是王父也曾对他说过,他所学的大多都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内容一方面因为放下的时间太长而遗忘,另外一方面王父自己的学历等级不高所知有限。当然王父教会他这些东西之后,也没有忘记叮嘱他没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太快的将这些东西透露出去,并且还在渭州王家祖屋中埋下了副本以备用。
王景范只是从他父亲言语中得知后世学校的基本情况,不过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十分麻烦,放在现在基本上个人办学多半是像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书院一般坚持一段时间便无疾而终——现在办学都是办学者无偿付出,最多书院有田产维持一下,哪里会像后世学校那样学生不仅要生活费用自理,更要缴纳相当的学费?即便是朝廷所办的官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会随着国家财政的充裕程度扩充或缩减办学经费。
白沙蔡氏已经没落,不过终究是出过一甲进士的家族,对于族中子弟的教育还是非常上心的。以前蔡氏也曾用祖屋建过义学,可是最终还是树倒猢狲散,现在有人肯建一所正规的义学还承担了聘请教书先生的担子,这蔡氏族人在族长的要求下,全村上下只要不在地里干活的人全部过来帮忙,可见这里的民心淳朴。
白沙蔡氏对王景范选择在此地办学也并不是毫无顾虑,前些时段双方联系的时候,蔡氏就提出所购买的土地过大,办一所义学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土地。对于蔡氏的疑问,王景范保证所购买的土地完全用于办学不得挪用它处,否则蔡氏有权收回多余土地,并且将之形成条文写在契约当中。
王景范有信心按照父亲传授的知识将那些后世的奇巧之物制作出来,事实上父亲已经做出几样东西来,不过一直没有流传到外面去而已。按照父亲所言这些物品若能制作出来,哪怕是百十来件也足以成就一方巨富,不过前提便是王景范必须要有一定地位来保护自己。这也是他信心满满买下这么大一块地皮办学的底气,他要一点点的扩张学校,要办一所像父亲所言那样的后世学校。
有蔡氏族人的大力协助,校舍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宋端按照王景范的要求选择一块地势比较高的地皮。三月来这里相中地皮,不过四月下旬便已经建好二三十间青砖瓦房,之所以选择比较高的地方做校址,也是因为开封夏季雨水多的话很容易内涝。按照王景范的意思这校舍暂时已是够用,不过考虑到来年便是抡才大典之年,各路举子必将云集京师,能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