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十八章 亩产万斤(2 / 3)

刘典吏负责起草张贴布告,务使众人皆知。

消息传开,整个安塞沸腾了。无数灾民跪地磕头,齐声称颂,市井小民也奔走相告,雀跃不已,士绅们也都舒了一大口气,这些日子城外的流民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已经有不少人对吴为和李县令的作法表示不满了。唯一沮丧的是县城里的几家米店,公告贴出,米价一夜之间暴跌八成。

收获的时候吴为前往地头观看,周围亦如上次引水时一般人山人海,中间民众、乡绅都有,均是跟着吴为过来看的。这些时日,吴典史种仙薯的传闻已遍及安塞,已经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

只见在选好的一块两亩见方的田地中,二十余名青壮已准备就绪,罗汝才一声令下,众青壮锄如雨落,挖出来的土豆放入身前竹筐中。不愧是号称亩产万斤的良种“虎头”,每颗土豆都硕大无朋,以吴为前世的眼光看来也是前所未见,小的亦有一斤有余,大的有三四斤,有名青壮竟挖出一个六斤有余的,引得旁观众人一阵惊呼。看得一会,众人已是舌挢不下,原来田地两旁有人手随时将挖出的土豆进行称重计数,有旁观的好事者还在一旁帮忙,眼看两亩地收获还没过半,已有5千余斤,眼看整个收成超过万斤已成定局!

两亩田地并不大,二十余名青壮齐力挖掘,不过片刻就已收获完毕。这时最后的统计数字出来了,是工房的刘典吏亲自核算的。只见他大声宣布道:“田地两亩,共产仙薯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斤!”说罢也兴奋得满脸通红。

这一产量即使是吴为也是没有预料到的,以明末的生产条件,竟然产量比之当初种苗卖家宣称的产量还要高出2成有余,这不科学啊,难道是经过光门后产生了变异?

这是什么概念?明末关中平原一亩上好良田即使在丰收年景也不过亩产300多斤,陕北则要低得多。而这仙薯一季就亩产5千多斤,据说一年可种两到三季,年产岂非超过万斤!这还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还是在这样的贫瘠田地上!若天下遍种此物,世间哪里还有饥馑!

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这已非人间之力了,但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众人眼前。就连罗汝才等已有心理准备的,之前最好的估计也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民众们仍一如既往地将之归功于朝廷官府、各路神佛、青天大老爷,多有下跪磕头的,这一点吴为是最不习惯的,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动不动就喜欢磕头,唉,识字率低得发指,封建迷信盛行,畏官畏兵畏秀才,这就是明末乡村的现状。

士绅们见识比老百姓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