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除张大嫂家外,你的情况最困难。但我初来乍到,只是一知半解,还是你自己说吧。”
36岁的张震坤,就住在造船厂隔壁。他曾是一个军人,还是[***]员,在80年代初期中越边境法卡山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因作战英勇荣立战功。
那时候像他这样的人都是社会追捧的英雄。到了90年代,虽然风光不再,但也不至于沦落到没有“生路”的地步。他的错误在于在家乡办了一个“长兴饭店”,自任老板,而且还把饭店弄得异常红火,直到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奖牌。
真是应了“人怕出名猪怕壮”那句老话,长兴饭店的饭好菜好,经过龙口镇的干部们口耳相传,迅速吊起了各路食客的胃口。
那些人全都吃了饭不付账,只写欠条。连续吃了四年,造船厂近水楼台最多,龙口镇镇政斧也不少,共赊欠餐饮费达九万多元。
张震坤忍无可忍,到船厂和镇政斧去要债。他这一边低声下气,那一边欠债不还的人还耀武扬威。面对着敌人都不惧的黄世仁,却害怕这些杨白劳。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长兴饭店”成了“长衰饭店”,终于不能维持,关门停业,他则从此加入上访者的行列。
见比自己年轻很多,但成就却远远超出自己的田文建开了口,张震坤连忙站了起来,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大叠厚厚的账本复印机,一脸沮丧地说道:“田书记,求求您给我一条生路吧!”
田文建接过账本,一页一页的翻看着。内容让他大吃一惊,除造船厂历年来欠下的四万多外,其他都是龙口镇、机场镇,以及开发区各局委办的签单。
“过去三年,船厂和几个乡镇在我店里的公务接待,计有456批,共3630人。请的什么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账本里也都也备注。”生怕田文建看不明白,张震坤小心翼翼的解释道。
厉害啊!请得人竟然大都来自中央、省、市、区有关部门,不是莅临此地“检查指导工作”,就是来“参观学习”。
田文建沉思了片刻,将账本复印机扔给了谭副厂长,冷冷地问道:“账本你们有没有看过?签单的笔迹和数目属不属实?”
不但看过,而且看过不下二十次,谭副厂长重重的点了下头,低声说道:“属实。”
“那好。”
田文建站了起来,紧盯着墙角边的金若琳,异常严肃地说道:“金副主任,你立即拿账本去财务那边统计一下,看都是哪些人吃的。然后列一份清单,并把每顿饭的饭钱,按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