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06章 诸葛先生初收徒,魏公曹操尽担忧(2 / 4)

,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本是孝子,岂会致母于不顾?

在历史上,姜维复国虽然失败,却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后人将他和诸葛亮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姜维的同乡清翰林侍读学士巩建丰在他主修的《甘谷县志》里,曾这样评价了姜维:“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

这二人的相遇相交相知,凭的是意气相投,凭的是诚信的一脉相传。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经营,肝胆涂地,他们是同一种人,他们把感恩与报答的情义推向了极致,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标尺。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和道德观,为蜀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才能。

故此,咖啡在这里为姜维正名而已。

本书中,姜维本应在天水,却跑到了冯翊来了呢?

毕竟小说是有情节安排的,不然,现在攻打天水的队伍乃是已经年近六十岁的老将华雄和五十岁的老将曹性,一个不经意被神射手曹性射杀,岂不……

献帝年间,姜炯跟随同郡太守平定氐族叛乱有功,被推荐给了曹操。

进了许昌后,他很荣幸的加入了程武所部的御林军。那次刺sha天子的战斗中,他受了重伤。程虎害怕这些失去军职的士兵到处乱说,便下了杀人灭口的命令。他得知消息后,勉强逃回家中。

那个时候的姜母还是年轻,听从了丈夫的话,抱着小姜维,折身而逃……

这些年来在刘备辖区中,母子隐姓埋名,苟且偷生,直到姜维十六岁,终于成为了一名屯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