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十八章 华夏的技术尴尬(3 / 3)

丝,抽丝工作一般要两个人,一个人摆着木轮,一个人在一个温水盆中抽丝。

“咦,等等。”

林逸秋停下脚步,何旭不知发生了何事。

“这边抽丝都要两个人才能完成么?”

“是啊,有什么问题么?”

林逸秋笑了笑,他又发现商机了。

以林逸秋的印象中,手工抽丝一般都是一个人完成的,抽丝的人会使用一种叫脚踏缫丝车的工具,双手抽丝,脚踩丝车。

脚踏缫丝车的原理很简单,用踏板通过一个轴承带动飞轮,跟脚踏缝纫机一样。

如果使用脚踏缫丝车的话,那缫丝的效率至少要快一倍。

林逸秋记得脚踏缫丝车在宋朝的历史文献中就出现过,他还以为在明朝已经普及了呢?原来这边的农户根本不知道。

林逸秋不断回忆前世的记忆,让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另人尴尬的历史现象。

就像这个脚踏缫丝车来说吧,宋朝就有发明,但明朝人并不知道,然后明朝人又重新发明了一次。可是到了清朝,清朝人又不知道了,于是清朝人又又重新发明了一次。

林逸秋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华夏文明多厉害,某某发明领先了西方多少年。但实际情况是,这个发明只存在书里面,技术根本得不到普及,就连传承都难。

就拿冶铁技术来说,年的冶铁文明,出现过很多亮点,但这些亮点就在一个时期一个地点产生过作用,然后就消失了,后面人又要重新研究。

什么灌钢法啊,炒钢法啊,汉朝就有,焦炭提炼宋朝就有,可是又怎么样呢?传承不下去,技术书记录的一点都不详细,每朝每代都要重新研究一遍。

年的技术,都是在重复研究相同的东西。

华夏不是没有技术书籍,但这些书籍都是文人写的,只求大概不求深究,没有数据,没有原理,过程简单,画的图纸粗糙的不行,反而硬生生的加入了一堆体现文采的形容词,让后人无法从这些技术书里面复制任何工艺。

林逸秋有幸看过明朝进士写的制造火炮的书籍,压根看不懂,更不要说制复工艺了。

这些技术书籍只是证明了一件事,我们曾经很牛掰,但具体怎么做,对不起,失传了。

内心感叹了一阵后,林逸秋并不打算现在制作脚踏缫丝车。大明朝又没有专利申请,这种提高效率的工具,一但出现,就会大量仿制,所以新发明要放在最关键的时候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