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二十里的地方,来者不善呐。”管家小声提醒道。“莽应龙哪儿来的这么多兵”不过,沐昌祚听到消息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发脾气,不管不顾就要进兵去孟密看看,而是思考莽应龙统治下的东吁王朝到底有多少兵马来。三宣六慰中的三宣指的是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的是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而要说他们的实力,就得考虑地理范围、经济实力、军事能力等。毫无疑问,其中缅甸宣慰司在明朝时期具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是三宣六慰中较为强大的一个。也正是因此,当初缅甸就经常欺负走边,最后才会被三方合力给灭了。当初事件发生后,云南官府没有及时应对,其中缘由也正是如此,希望借此机会削弱缅甸的实力就是目的之一。缅甸之后就是车里和木邦,这两部实力稍弱,只拎出一个单打独斗肯定斗不过缅甸,但是如果有盟友帮助,就算打不赢,但也不会输太惨。剩下孟养、八百大甸和老挝等实力相对更弱,这也是孟养一直选择依附大明,但是也不敢得罪缅甸的原因。弱国,就是在两边摇摆的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缅甸之前打了车里、八百等宣慰司,刚刚又击败了木邦,紧接着就出兵孟养,这不得不让沐昌祚考虑莽应龙到底能召集多少军队的问题。之前老挝、车里等地就不说了,或许当地百姓已经臣服,缅甸不需要派驻多少兵马就能稳固统治。可是刚刚击败的木邦,就绝对不是只派出少量兵马就能维持好统治的地方。现在还有能力包围孟养,这让沐昌祚必须搞清楚莽应龙手里能够动用军队的多少。这很重要,事关明军介入的成败。若是明军调集的兵力少了,肯定不顶事儿,到时候要是吃了败仗,他们一群云南的官员多落不到好。朝廷可不会仅仅处置一个左都督李成梁,而是会迁怒他们云南的官员。沐昌祚有这个疑惑,其实也是受到明朝军制影响的缘故,毕竟从小就接受了大明的兵制,已经忘记前朝旧事了。在明朝之前,如春秋战国时期到元朝,以及后面的清朝,存在着一种“全民皆兵”的制度,即平时农民或渔猎民族在战时可以迅速集结成军,这种制度下,几十万人的军队集结相对容易。然而,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对兵制进行了改革,他把百姓进行具体分工,也就是所谓的市农工商。而即便是军人,也有了更为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专门后勤,前线打仗的有战兵,这样前线参加战斗的人数就大大减少。另外,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也是影响出兵数量的重要因素。明朝时期,人口接近亿,但土地已被瓜分完毕,没有了早期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