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前放着一杯茶。
一口也没喝。
老人穿的也非常朴素,是一套早已浆洗的发灰的中山装。
脚下是一双黄胶鞋。
满脸的老年斑。
双眼都昏黄浑浊了。
突然,门被推开。
柳诗匆匆走了进来。
当她看到老人的样子时,心里暗呼不妙。
这么大的年纪,沟通都不好沟通。
而且上了年纪的人都固执,真要有点啥事,你不解决好了,他可能就会要死要活的。
头大了。
但是本着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既然人家找来了,要求助媒体,那就得尽量想办法帮他解决了。
柳诗赶紧走过去,亲切的喊了一声:“大爷,您好。我叫柳诗,是燕京日报社的记者。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老人颤巍巍的站起来了。
看着柳诗沙哑着嗓子说:“你好,柳记者,我叫陆文龙。”
“陆大爷您好,没事您坐吧。”
柳诗搀扶着陆文龙坐下,她也坐在了一旁,把小本子和录音笔放下,好奇的问了一句:“大爷,您到底有什么事呢?”
“我有一份这个东西。”
陆文龙虽然年纪很大,看上去老态龙钟的,但是他好像并不糊涂,没有像一般的老人絮絮叨叨的,反而直奔主题。
他颤抖的手从兜里十分珍重的掏出了一样东西,慢慢放到桌上。
“这是啥呀?”
柳诗好奇问道。
“这是一份借条。”
陆文龙扭头看着柳诗,沙哑的声音缓缓说道:“我小时候,老家是在滇西。这张借条,是当年抗战的时候,咱们的部队经过我们老家的村子,从我们家借走的物资欠条。”
柳诗一愣。
连忙小心的伸手过去,把那份几乎就要腐烂掉的欠条拿了起来。
好家伙!
相当古老了。
立字据的时间是44年。
立字据的人是当时滇西一支有名的游击队队长。
陆文龙家祖上是有名的矿脉大师。
建国之前,陆家在滇西颇有势力,是经营玉石生意的百年老字号店铺。
抗战发生后,陆家偏安一隅,一开始没受到多少影响。
后来战争波及全国,陆家暗中资助了一伙土匪,一直在滇西悄默声的抗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