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进入奉天殿,文武百官已经列朝。
文官有六部部堂高官詹徽、赵勉、茹瑺、杨靖和沈溍;翰林学士刘三吾,翰林齐泰、黄子澄、解缙等人。
武官有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长兴侯耿炳文,凉国公蓝玉,袭父爵魏国公徐辉祖和郑国公常升等。
而且由于本月原定举行册封太孙的大典,诸位皇子也都从藩地来京。
今日早朝,也都俱在。
有二皇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桢……十二皇子湘王朱柏等。
“今天倒是热闹。”
朱允熥轻笑一声。
走到文武百官班列的最前面。
他是郡王,身份要在这些朝廷大员和公、侯之上。
“侄儿见过诸位王叔。”
朱允熥来到众藩王之前,拱手行礼。
众王有的点头,有的轻“嗯”一声,还有的直接没理会。
只有晋王朱棡,笑着道:“允熥侄儿,站到王叔身边来。”
朱棡,多智而残暴,喜欢厚结近戚,以成其势。
看来三王叔是看上自己显赫的外家了。
朱允熥心中回忆纪纲整理的诸王情报,笑着站到晋王之下。
很快,皇孙朱允炆也来到奉天殿上。
他的出场就比朱允熥亮眼多了。
经过文武群臣时,六部高官,以及翰林院清流刘三吾、齐泰、黄子澄等,都纷纷恭敬地行礼:“殿下。”
虽然朱允炆还未被册封为皇太孙,但文官阵营已经将其视做太孙。
明天就是册立大典。
如果不是朱皇帝重法度、御下严厉,文官们现在就敢称呼“太孙殿下”。
朱允炆表现的仁厚孝顺。
这一点符合饱读儒家经典的士大夫们,对仁君的期待。
冯胜、傅友德、耿炳文等淮西武将,面上见了朱允炆,也是微微点头。
心中却暗暗叹息。
相对洪武帝朱元璋的重典治国、苛刻嗜杀,仁厚的朱允炆显然符合绝大部分人的要求。
只是朱允炆亲近文官,将来必然倚重文人治国。
他们武人注定要失势。
凉国公蓝玉作为朱允熥的舅祖父,郑国公常升作为亲舅舅,看着即将被册封为太孙的朱允炆,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只怪太子和雄英死的早。
允熥又被朱允炆母子欺凌,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