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美国进行战略疏散也是战略轰炸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工厂在搬迁的时候都不可能进行正常地生产。而且重工业的搬迁工作相当麻烦。这会严重降低美国的生产能力。当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规模地轰炸德国的鲁尔区的时候,德国就被迫将工厂转移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柏林附近,结果导致德国在25年与26年的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
根据当时帝国情报部门的初步估计,当美国大规模疏散东北部地区的工厂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至少降低两成。同时,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工厂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厂,其中以为战车。战机提供零备件的工厂为主,这就必然影响到美国6军以及航空兵地作战能力。这份评估在战后得到了证实,如果说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国航空兵还能够勉强与帝国战略航空兵对抗,在墨西哥作战的美国6军也能够勉强顶住帝国6军远征军的强大攻势的话,那么从29年3月份开始,美国在这两条战线上都失去了支撑能力,崩溃只是先后的事情!
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轰炸巴尔迪摩的意义更为重大。虽然在巴尔迪摩死于轰炸的美国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乃至美国东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对巴尔迪摩的全面轰炸让美国被迫开始向内地转移工厂。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才走上了正轨,而且战略轰炸地真正意义也显现了出来。
罗云冲在8日就拿到了情报,得知美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与人口疏散。当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一是继续集中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亚比奇就是他选定的下一个目标。要么转为轰炸工业目标,即分散轰炸,不再集中攻击大城市,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工厂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厂相对数量要少一些。
很明显,继续轰炸大城市,可以赶在疏散完成之前杀伤更多的人员。毕竟,所有向内地转移的居民都将成为工厂的工人,继续为美军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物资,这就会助长美军的战斗力,让美国坚持更久。而分散轰炸工厂,则可以削减美国的战争潜力,让这些工厂永远都无法恢复生产,可是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任何转移的工厂在三到四个月之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而且要达到全部产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半年之后,局势肯定会有重大改变。
就在罗云冲犹豫着是否应该转变轰炸方式的时候,一名高级参谋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那就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