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员的要求更低,出勤15次,或者是总飞行时间12o个小时,也将获得五天的假期。
这套制度本身有其合理性,毕竟飞行员也是人,而且高强度的作战飞行将消耗飞行员巨大地精力与体力,如果持续不断地作战,还将严重影响到飞行员的士气。也正是在实战中暴露出了这些问题,所以才形成了这套体制。可问题是,相关的一些体制却并不完善。或者说没有做相关地改革。
比如,当时的战术航空兵仍然是一名飞行员对应一架作战飞机。也就是说,在飞机损毁之前,每名飞行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架作战飞机。这在以往是有好处的,比如飞行员的身高有差异,操作飞机的习惯也不一样,因此会对飞机的操作系统进行细微调节,以适应飞行员的需要,这就导致飞行员不一定能够适应其他人的战机。可是这套体制的弊端是很大地。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武器装备。比如,“游隼”式战斗机在连续飞行5oo个小时之后才需要送回去大修,而实际应用中,往往会过8oo个小时才大修一次。而飞行员12o个小时就可以休息一次,结果导致很多作战飞机都被闲置在了后方,在仍然可以继续作战的情况下,没有投入战斗。
提高作战飞机利用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取消飞行员对应作战飞机的编制方式,由两组,或者是三组飞行员共用一架作战飞机。实际上,这成为了战后航空兵的基本体制之一,而当时只有战略轰炸机部队采用了这一体制,而且还很不彻底。同时,这一体制也需要培训大量的飞行员,在战争初期,帝国是没有足够多地飞行员的,而且飞行员也没有轮休的制度。现在,帝国已经拥有足够多的飞行员了,在前线无法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的情况下,增加飞行员数量,提高战机的利用率,是提高航空作战能力的主要办法。
除了航空兵体制之外,战区内的客观条件也是限制航空兵作战的一个大问题。
当时,前线机场的容纳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就算古巴又增添了几座机场,可也最多只能容纳2ooo余架作战飞机,前提还是不部署战略轰炸机,全部部署战术航空兵。而巴哈马群岛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6战队按照计划在大巴哈马岛,以及大阿巴科岛建好了数座野战机场,也最多就能容纳1ooo架战术飞机,加上其他岛屿上的机场,整个巴哈马群岛最多容纳2ooo架作战飞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机场,当然,这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兵,工程设备,以及工程物资,这对后勤保障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