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战斗岗位上,水兵舱里有大量易燃物品,爆炸产生的火焰很快就让“纳尔逊”号暴露在了光明之中。“纳尔逊”号上的官兵只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就扑灭大火。可这五分钟的时间就足以让“纳尔逊”号蒙受一次巨大的灾难了。
三点半之前,“武汉”号借着“纳尔逊”号上冒出的火光,准确的打出了第五轮齐射,“纳尔逊”号第二次被命中。“武汉”号地运气也不算多好,这炮弹打在了上一次弹着点的前面,即水兵舱与锚舱之间的物资舱。这也不是致命的部位,而且当时物资舱里的大部分物资都己经用光了,因此没有引起大火,只是爆炸震坏了前方的锚舱,迫使英军官兵不得不切断了右侧的主锚,另外,战舰部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十几块主装甲板被炸飞。
三点三十分,“南昌”号的炮击再次“得逞”,其第六轮齐射打中了“纳尔逊”号地a塔基座。可这炮弹没有能够船头15英寸厚的装甲,最大的效果就是震伤了炮塔内的炮手,导致a炮塔在十分钟之内无法正常作战。这也算是“南昌”号最后的运气了,主要问题仍然是交战距离太远,如果在2oooo码以内的话。这炮弹很有可能穿透了炮塔基座,进入了主弹药舱,彻底报销掉“纳尔逊”号。可接近13海里的交战距离,对双方来说都太远了一点。
对“纳尔逊”号来说,这个问题同样严重,实际上,当时其他的英国战列舰也都无法解决交战距离过远的问题,也正因为交战距离过远。另外英国战舰上地雷达炮锚系统的性能又比不上唐帝国海军,所以其命中率也非常的低。“纳尔逊”号的前八轮炮击全部落空。足以证明英国战舰上的雷达有多么糟糕。
当时,唐帝国海军在进行炮瞄雷达的测试时,在静对静的炮击中,炮弹在2o公里外的误差范围可以达到25o米,而在动对动的炮击中,2o公里外的误差范围也在5oo米之内。以当时地技术水平而言,这个命中精度是的,如果用概率来表示的话,在18节以下的航行度时,帝国海军战列舰的命中率在一成以上,如果条件再好一点的话,甚至能够达到两成左右。实际战斗中的情况也相当不大,战列舰炮战的命中率一直在一成到两成之间,这些都是有战例证明的。
后来,唐帝国从英国搞到了几套炮瞄雷达,也进行过类似的测试。在静对静的炮击中,其误差范围达到了5oo米,而动对动的炮击中,误差范围甚至过了1ooo米。而命中率是与误。
差范围的平方成正比的,因此,英国战舰在使用雷达引导炮击的时候,其命中率只有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