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唐帝国海军年轻将领的资料。其中就有很多是常荐新的资料,可他对常荐新的了解并不多,而且英国,美国等国的情报部门都将谈仁皓当作了唐帝国海军的头号舰队司令官,常荐新的排名甚至在黄晓天,郝东觉等人之后,因此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也就相当有限,甚至会有所偏差。
这也正体现了唐帝国海军与英国海军,新老两代海军将领之间的差别。
太平洋战场上血地教训让唐帝国新生代将领都比较早熟。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在与日本海军的几次较量中,唐帝国海军吃了不少的亏,其中多半都与不了解对手,低估了对手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谈仁皓,常荐新这批年轻将领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在战场上,如果对敌人的了解不够多的话。那就宁愿高估敌人,也绝不要低做敌人。也正是因为养成了这个习惯,因此在接下来与美国的艰难战斗中,唐帝国海军的年轻将领们笑到了最后,几年地血战下来,最终击败了美国海军,也击败了美国海军中那些老资格的将军。
相反。英国海军却没有经历过这么多的坎坷与磨难。自从战争爆之后,英国海军只遭受过一次惨重的失败,那就是由坎宁安指挥的远征舰队在南大西洋上被唐帝国海军的远征舰队给击败了。相对而言,这次失败对英国的战略影响并不是很大。先,英国海军还有足够的战舰确保其对德国的封锁,甚至还能够派遣战舰前往地中海,对抗波斯帝国的舰队。其次,南大西洋本来就不是英国地势力范围,英国在这里没有重大的战略利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唐帝国海军没有能够借助在南大西洋上的胜利而迅北上,因为在大西洋上缺少海军基地,因此唐帝国海军很难迅攻入北大西洋,威胁到英国本土。正是这三点,英国海军没有能够从远征舰队的失败中吸取到经验教训,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坎宁安等众多远征舰队的优秀指挥官都在战斗中被歼灭了,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返回英国去总结经验教训。这些因素都导致英国海军的老派将领对唐帝国海军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唐帝国海军的新生代将领更缺少足够的了解。
正因为这种认识上的区别,导致了双方将领在做出预先判断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偏差。如果当时萨摩维尔能够重视常荐新这个对手的话,他就应该考虑到一点,即第三特混舰队很有可能还在海峡中活动,那么他就应该以最快的度返回扑茨茅斯港,而不是在海面上转悠,给对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其实这也不能怪萨摩维尔,英国的情报部门也在此时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