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级重巡洋舰是帝国海军在一战后,《松江条约》期间建造的唯一一级重巡洋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主力重巡洋舰。
实际上,重巡洋舰本身就是“条约产物”。一战之后,《松江条约》的签署,实际上限制了各个国家在主力舰上的发展,而条约本身也就是要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特别是建造主力舰的竞赛。在这一情况下,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重巡洋舰的发展,重巡洋舰成为了各国海军发展的重点,也成为了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
对唐帝国来讲,重巡洋舰实际上比主力舰更为重要。与日本这类缺乏海外领地的国家不一样,唐帝国在一战后仍然有广大的海外利益。如果用主力舰去维护海外领地的话,一是消费比太低(战列舰出海一次消耗的燃料就无法承受),二是起到的政治影响太大了,三是战列舰上的巨炮在低烈度的战斗中实际上没有多少作用。因此,巡洋舰实际上是维护帝国海外利益的最好战舰。
帝国并没有急着建造新的重巡洋舰,在一战后期,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巡洋舰,而这些巡洋舰大部分的舰龄都在十年之内,因此,在17年之前,帝国海军实际上并不需要发展新的巡洋舰。“节气”级重巡洋舰的研制工作也就一直被拖了下来。从12年帝国海军下达设计指标,到17年年底帝国海军正式确定重巡洋舰的性能指标,五年时间之内,帝国海军实际上没有建造一艘重巡洋舰。
在12年到17年之间,日本海军(一直是帝国的头号假想敌)一共建造(设计)了“古鹰”,“妙高”等四级重巡洋舰(日本因为战舰的设计能力一直不强,因此只能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另外,日本重巡洋舰的针对目标一直是帝国的轻巡洋舰,所以在性能上提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帝国海军却在这五年时间中做了大量的实验,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储备了大量的新技术。因此,当“节气”级上马之后,其性能就已经超过了日本的所有重巡洋舰。
设计之初,“节气”级的针对对象是日本的“最上”级。后来证实,“最上”级实际上是日本人玩的手段,这种装备155毫米主炮,标称为轻巡洋舰的战舰在战争爆发只全部换上了203毫米主炮,摇身一变成了重巡洋舰!而在17年初,“节气”级有了新的对手,那就是日本的“利根”级重巡洋舰。
相对而言,“节气”级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不是防空,而是在正规海战中对付日本的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等等,为战列舰护航。因此,“节气”级要求具有强大的火力,还必须得将排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