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出去没一会儿,萧飞就将笔放下了,抖了抖手腕,拿起自己刚刚谱好的曲子,轻轻的哼唱了一遍,又将其中几个段落做了修改。
总共耗时不到一个钟头。
大体来说,他对这曲子还算是基本满意。
萧飞不是第一次谱曲,他从小就学各种中国传统乐器,各家流派都有所涉猎,闲暇之余也喜欢弄一些小曲子来玩玩。
当然,他的水平肯定远远比不上历朝历代的先贤大家,最多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
检查了两遍,感觉这曲子勉强也能用了,便又拿出了一张空白的五线谱,对照着誊抄了过去。
接下来就是填词。
相对于谱曲,填词对于萧飞而言就简单的多了。
他的国学功底深厚,说句不算夸张的话。
以萧飞现在的水平,如果放在古代,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话,进士什么的或许还差点儿意思,但是考个秀才举人,应该不在话下。
而且,萧飞在填词的时候,也并非是选一些华丽的词藻去空洞堆砌,情之所至,文思自涌。
就是刚刚在谱曲的时候,萧飞也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结合着来长沙的飞机上,在一本文摘上看到的小故事有感而发,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曲子谱好。
说起来,那个小故事还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萧飞小时候,他爷爷曾不止一次的和他提起过,每一次讲述,老爷子也是唏嘘不已,感叹连连。
那件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六年,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就是在那一年,随着日寇枪声响起,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当适时,尚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安远县城内一片祥和,戏院的戏台上仍咿咿呀呀的唱着悲欢离合的《桃花扇》,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不知这戏里戏外唱的是谁的悲欢,又是谁的离合。
裴晏之便是这戏园子的角儿,方寸戏台上,只见他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在一众叫好声中,生生演活了那位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
然山河倾颓,家国破碎,百姓飘零,孰能幸免。
不久,战火便绵延到此,日寇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园子,要求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小鬼子,并指名要让裴晏之登台,若是胆敢拒绝,便烧了整个戏园子,乃至县城,所有人亦难逃一死。
裴晏之没有拒绝,转身便坐到妆台前,描起了眉目。
当夜,小县城内一片寂静,映衬着戏院里灯火通明,日本人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