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希望你爹能向皇上服软,如果你爹执意不肯的话,青瑶,我就出手了,我要带你离开孟府,你也不要做那个酸儒的女儿。凭白为了给他挣名声搭上性命。”李傲是不愿青瑶去榆林的。那个地方简直成了鞑子的牧场,来去自由。
“不,我想跟着去榆林,面对鞑子,为什么要退缩?难道就任由鞑子这样肆掠?我想见识见识这些天杀的鞑子。”青瑶还不懂朝廷里的事情,还以为在民族大义面前,人人应该挺起胸膛。这是前世青瑶受到的教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青瑶,你以为凭个人之力就能驱赶鞑子?榆林也是边疆重镇,也有五万边军,可鞑子来了,这些肩负边关的军士,全都不管,看着鞑子这样肆掠,等着鞑子肆掠完了,他们才会从墩里出来,你能改变什么?”
李傲说起这件事,心里也是梗着一般的难受,祸根早已深重,如今的大明实在没有几处能拿得出手的边军。
除了守护锦州的梁家,还有守护山海关的吴家,还有几分血性,但他们防御的重点是女真,而不是鞑子。毕竟鞑子对大明只是有抢掠之害,而女真族人野心不小,早已有染指中原的意思,所以,用于防御女真的锦州边军,和山海关的边军是绝不会用来对付鞑子的。这也是朝廷的意思。
“为什么?有五万的榆林边军,难道就这样无动于衷?他们是吃干饭的?”青瑶不能理解。青瑶来自现代,对于军人有至高的敬意,他们能在百姓水深火热的时候,挺身而出,哪怕用命。可听到大明的边军如此不作为,实在是叫青瑶齿冷。
“是呀,五万,榆林的边军就是这个数字。其实真正的边军连两万也不会有,这多下来的空头,就是那些官员的钱财。
还有,那些底层边军不是吃的干饭,那些最底层的军士,这些年几乎没有吃饱过一顿干饭,能吃饱的也就是世袭的百户,千户大人,能过得滋润也就是边军总官兵。
边军手里没有像样的武器,拿的出来的都是生了锈的钝铁,还有拉不开的弓,没有劲道的箭。火器更是不能提,如今大明的火器用来自杀还差不多,用来杀敌?做梦!
其实那些边军要不是军户,世代相传,子孙不替的话,他们谁也不会做那个食不果腹的边军。他们连养活自己都难,更别说家里的那点军屯地,赋税比农户高出两三倍,农户的粮税是十抽二,而边军屯地的赋税则是十抽五六。还有就是边军的屯地也很少有上好的水田,以旱地为主,这样军户更是难以养家。
那些边关的军户,匠户,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狠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