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章 第三百户(1 / 3)

第三百户的范围并不大。

几个大型院落相连,住普通将士。

正中一个大跨院,正中就是百户官办理公事的和休息的地方。

想要有官厅,舒适的住处,千户都不行,最少当上指挥使再说。

有几个老军在百户大院中洒扫,北侧和东侧都是马厩,平安看了一眼,大约有三十来匹战马。

战马和普遍的杂马完全不同,战马的身高和体能,反应,训练,都比杂马要强的多。

明初时并没有成熟的马市,残元势力尚存,大明的军马来源早期是蒙元时期的养马场。

比如在皖北就有一个大型的养马场,红巾军早期的骑兵就是从马场而来。

到洪武年间,战马来源还是马场为多,另外就是西域战马,还有和北虏交战的缴获。

战马数量相对还是不足。

眼前的百户马厩里,只有三十来匹战马,而且多半是老马为多。

平安瞬间就明白了,这算是费聚和燕达打压的第一步。

若自己催促,肯定就是回复战马不足,尚在调拨之中。

再看大院中三三两两闲逛的旗军们,平完和平实脸上都浮现怒容。

这明显是从城外的屯垦军人中挑过来的。

年龄大抵在三十到四十左右,九成都是这样的中年人。

身形,个头都较为矮小瘦弱。

气质也是不行,一看就知道是多年种地,很少被调拨上战场的杂兵。

简单来说,就是披着军人皮的农民。

这种军人在大明中后期就是卫所军的主流,在洪武年间也不少。

朱元璋吹牛逼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养兵二百万不费国家一米一钱,代价就是最少一半以上的军人要以种地为生。

元末战乱频繁,人口下降一半以上。

当时的人们能有一块地方休养生息,不受兵灾战乱之苦就算谢天谢地。

所以老朱的军屯还有赋税极高的官田都能玩的转。

当大明的卫所军人,世代相袭,没有办法脱离,平时种地,守城,当班操军到京城修城墙,官衙,帝陵,这都是基本操作。

有战事还得去打仗,平时种地所得的粮食还得上交,这叫子粒粮。

要么就说朱爸爸是孤寒鬼一个呢?

战乱之时,百姓能活命就不错,所以从至正年间到洪武年间,大明陆续组建都司卫所,坐拥二百万卫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