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以为朱乐能绘制如此图纸,只是才智妖孽。
经郑和的一番剖析后,他才明白居然需要如此多的先天条件!
我这大孙,是全才啊!
朱棣在心中感慨。
能文能武、料事如神;奇淫巧技,亦不落下;统兵战略,同样精通!
得朱乐为孙,夫复何求?
只可惜……
想起朱乐的性子,朱棣又无奈摇头。
这小子,就是太过与世无争了些。
“我又何尝不想重用此人?只是非我不愿,而是不能!”朱棣长叹道。
闻言,郑和与工部尚书宋礼二人,对视一眼。
难道此人,居然连陛下都请不动?
仔细想想,又觉得没什么好稀奇的。
都说恃才傲物。
如此人物,就算傲视天下又有何不可?
普通的功名利禄,又怎能轻易动其心?
“罢了,郑和,闲来无事,你与朕说说此下西洋,有何收获?”朱棣转移话题。
“此番西洋之行,除了弘扬我朝国威外,臣还带回许多香料、植被,足以改变百姓生活。此外,臣还偶然捕获一动物。”郑和回道。
“何种动物?”
“此动物颇为奇特,似鹿非鹿,身披斑纹,头上数角,据当地人所说,名曰‘麒麟’!”
“麒麟?”
朱棣惊出声来。
这可是瑞兽啊!祥瑞之兆!
本想立即前往观看,但想起待会还有宴会,他只得将这个念头压下。
察觉朱棣的心情极好,郑和又道:
“陛下,臣四下西洋,惊叹大海广袤无垠,天下之大。臣以为,当开放海禁,加强与沿海诸国的联系。”
大明长期海禁。
此时郑和虽下西洋,但多代表官方来往,民间依旧禁海。
“郑和,你可知。禁海有助巩固海防?”良久的沉默后,朱棣问道。
“臣知晓。”
“你可知,禁海有助于沿海百姓安居,抗击海盗?”朱棣又问。
“臣亦知。”郑和点头。
“那你又可知,此乃祖训!太祖三令五申,‘不许寸板下海’!”朱棣再问。
“……”
郑和不说话了,幽幽的叹了口气。
朱棣若问他开放海禁的益处,他可以随手拈来。
但如果涉及